五年时间,转瞬即逝。回顾“十一五”计划的五年,是充满机遇的五年,是农机化事业腾飞的五年。五年来,阜新市农机化事业高速发展,农业机械化真诚服务于农民、为老百姓带来了真正的实惠。五年来,阜新市农机化发展可以概括为“投入多、增长快、受面广、服务全”。
一是投入资金逐年增加。“十一五”期间,阜新市农机局积极争取并充分利用国家农机具直补政策,组织和引导农民购置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热情。五年来,全市累计争取各项省以上农机专项补贴资金21142万元。其中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461万元,从2006年的170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5000万元,增长了近30倍,带动农民投入28138万元,购置各类拖拉机及机具20314台套,受益农户累计达到12410户,有力推动了阜新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二是各项指标快速增长。在各项农机惠农政策的带动下,在市委、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阜新市农机化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十一五”初期相比较,全市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农机各项指标实现倍增,阜新的农机化工作始终位于全省前列。
到2010年末,全市农机总值达15.3亿元,比2006年的8.3亿元增长了1.8倍,年均增长幅度达到了15%;全市农机总动力达198.28万千瓦,比2006年的153.08万千瓦增长了1.3倍,年均增长幅度达到了5.4%;拖拉机保有量达45689台,比2006年的36040台增长了1.3倍,年均增长幅度达到了5.9%;机引农具达80055台,比2006年的59636台增长了1.3倍,年均增长幅度达到了6.8%;全市农田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2%,比2006年的55.9%增长了14.3个百分点。
三是新技术新机具普及面广。“十一五”期间,阜新市农机局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为全市改善耕地质量、实现农业抗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五年来,市农机局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省农机局连续两年在全市实施《百万亩农田保护性耕作整体推进》工程,落实资金4000万元,占全省的一半。2010年,阜新市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预计将达到120.2万亩,再创历年来新高。五年来,全市累计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489.04万亩,促进粮食增产30.3万吨,增加农民收入42448.7万元,节约投入12226万元,节本增效总额达到了54674.7万元,而且有效减少了农田水土流失及扬尘,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几年来,结合阜新市花生产业发展实际,阜新市农机局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以提升花生种植机械化水平为切入点,大力推广花生全程机械化技术及机具,全力推动阜新花生产业发展。2010年,全市机械播种面积达到了185.01万亩,比2006年的68.64万亩增长了1.7倍;机械收获面积达到了172.77万亩,比2006年的67.22万亩增长了1.6倍。目前,全市花生种植总面积的80%以上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实施规模及质量均列全省第一,为阜新打造花生生产第一市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大力推广花生全程机械化技术,共减少生产投入2.8亿元,增加效益1.02亿元,节本增效总额达3.82亿元,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是农机社会化服务更加全面。“十一五”期间,市农机局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狠抓农机维修、作业、销售等三大市场建设,大力培育、扶持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加快了阜新市农机事业的发展。2006年,阜新市仅有农机作业服务组织2个,人员50人。如今,全市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已经达到38个,是2006年的19倍。拥有农机原值在5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27户,拥有农机原值在20-50万元的农机大户225户。服务涉及到粮食生产、经济作物生产、棚菜生产等多个领域,服务项目逐渐由产前、产中向产后延伸。在维修、销售网络方面,目前全市有各类农机维修网点731个,农机供油、销售等各类网点85个。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不断扩展,为阜新市农机化事业向前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结“十一五”,是令人振奋的五年,是农机化事业收获的五年。为有豪情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二五”将是农机事业又一个崭新的春天!阜新的农机事业将站在新的起点扬帆起航,在全社会的关注和大力支持下,再铸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