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原县英额门镇湾龙背村农民林英清,是颇有知名度的“农民发明家”。10多年来,他一直潜心于农机具研发,到目前,已经先后发明双接头喷杆打药机具、保护性耕作播种施肥镐、追肥镐等农机具,并有多项获得国家专利。保护性耕作播种施肥镐被列入辽宁省农机购置补贴目录。
林英青于2000年创办了五金风帆厂,当时白手起家,废弃的烟房和几件简单的设备就开张了,主要生产播种施肥镐及接收一些焊焊补补的小零活。经过10多年来的艰辛努力,不断的扩大再生产,至今已初具规模,设备和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固定资产达百余万元,年生产保护性耕作播种施肥镐2万把。
他虽然只有初中文化,却是个好琢磨事儿的人。湾龙背村耕地比较多,每户村民都有个四五十亩地,但大多数都属于一旮旯一块儿的坡耕地,不适宜大型农机作业。每到春季,全村大人小孩齐上阵,刨茬子、起垄、播种,起早贪黑忙活一个多月,才能把地种完,既使这样辛苦地干,还常常耽误农时,影响粮食收成。
这促使林英清产生了一个念头:能否研制出一种播种工具,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呢?从1991年开始,林英清潜心研究试制播种工具,历经了几十次失败,终于在2002年研制成功了这种新型播种工具,并于当年获取了国家专利。
近几年来,在省市县各级农机部门的帮助指导下,林英清有对自己发明的保护性播种施肥镐进行了多次改进,最终定型,已经投入批量生产。这种新型保护性播种施肥镐,是对传统农机具的一次重大革新。由于具有设计合理,性能可靠,操作简单,结构轻巧,价格低廉的特点,进而实现了一人操作可同时完成刨埯、播种、施肥、覆土等工序,每人每天可播种3—5亩,可用于玉米、大豆等作物的播种,坡地、平地、起垄、平作皆可,特别适合于保护性耕作。
自从林英清发明了保护性耕作播种施肥镐后,现在农民种地再也不发愁了,以前半个月能种完的地,现在只要四五天就完成了,每亩节省种地成本百余元,仅林英清所在村,多年来采用保护性耕作模式,每年光节省种地成本就多达二十余万元。由于种地快,许多村民在种完自家的承包田后,背着保护性播种施肥镐到邻近的乡镇种地做工,每人每天能净收入一百六十至二百元。春耕期间每人可收入3000多元。保护性播种施肥镐不但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还成为春耕时节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
从2003年开始,林英清创办的五金厂已经生产了十余万把保护性播种施肥镐,销往辽宁及吉林、黑龙江等多省,今年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热销局面,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