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0年前一个土里刨食,整日为温饱发愁的普通农民,到现在住在二层小康楼,通过互联网联系承接农机作业订单的新时期农民,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刘家埠村村民刘明华的个人生活的变迁,无疑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的一个生动缩影。
50多岁的刘明华,家住潍坊市坊子区刘家埠村,谈起年轻时的生活光景,他依然记忆犹新:“以前种地都是靠人工,整天不得闲,累够呛,也弄不着什么东西,粮食不够吃,谁家能一天吃上3顿干饭,那就是富裕户了。大队里有台小四轮(拖拉机),那可是全村的宝贝疙瘩,平时除了为村里跑点运输外根本舍不得让它下地,当时觉得拖拉机这东西可真是个稀罕物,也不是一般人能开的。”
到80年代初,农村土地改革改变了农村公社生产经营模式,引进了包产到户的家庭责任制,农村机械化程度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这时,四轮拖拉机、收割机、脱粒机、播种机等小型农用机械纷纷闪亮登场。或许是出于小时候对拖拉机的深刻印象,1983年,刘家埠村刚刚包产到户,“大胆子”的刘明华便七拼八凑花3000多元购置了一台小四轮拖拉机,成为村里第一个买上拖拉机的人,那时候的刘明华驾驶着自家的小四轮拖拉机,白天黑夜的耕地、搞运输,仅用一年就挣回了老本。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化生产规模得到进一步加强,农用机械的生产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刘明华回忆,“九几年的时候,田地里的机器越来越多,村里已经有不少农户都购置了农机,大家伙儿驾驶着自家的农机,耕地、运输、真有种扬眉吐气的感觉。”
2002年刘明华又花6万多元购置了雷沃欧豹70马力拖拉机,在农耕的同时也借助村子砖厂、煤矿多的优势,跑运输,单拖拉机一年也能赚个两三万元。
2004年国家出台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2004年~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和措施。购机补贴政策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机工业拉动效应显著,农机工业步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我国的农业装备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已经成了“大忙人”的刘明华在2003年又购置了第二台谷神收割机,2004年,刘明华又享受着近3万元的农机补贴资金购置了第三台雷沃谷神麦客收割机,成了名副其实的农机大户。
最近几年,夏收、秋收的活越来越多,收种区域也逐步扩大,虽然去年又添置了92马力欧豹拖拉机,每到农忙季节也雇佣三四个工人,但一直单干的刘明华还是感到了势单力薄。他想到,国家现在正大力发展农机,虽然村里很多人都靠农机发了家,翻身过上了“小康”的日子,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总是小,不如大家一起干,把农机再玩大点,念头一起,刘明华就找来了平时几个比较有主意的哥们,大家一拍即合,在村委、农机局的支持下,老刘的胜泉农机专业合作社红红火火的成立了。
目前老刘的农机合作社有5个合伙人,拥有6台收割机,大拖4台,小拖2台。2009年仅仅一个麦收他们的经营收入便达到了十几万元,老刘也从单干的农机手变身成为了合作社经理。用老刘的话说就是,这一切,过去连做梦都想不到!(信息来源: 10-22 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