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虽然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凤城市仍然实现了农业总产值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的发展目标。
2010年,凤城市农民发现,在他们身边多了许多玉米高产示范区,这些地被整齐地规划,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并且有专家指导,同样是种玉米,这些示范区的玉米要比普通老百姓家的玉米平均每亩多产200公斤。像这样的国家级玉米高产示范区在凤城市的大兴、爱阳等地已经到处可见,蓝旗镇是国家级的水稻高产示范区,鸡冠山、沙里寨等地是省级、市级的高产示范区。“示范区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深深地感到了科学种田的重要性,我们要多多学习他们的种植经验。”爱阳镇种了多年玉米的农民王庆国说。示范区的经验技术已经在凤城部分地区推广,它是凤城在灾年能够实现粮食总产量17.5万吨的功臣。示范区为农民科学种粮趟出了一条增产路,良种应用和机械化则为农民趟出了另一条增收路,2010年,凤城市良种的应用率达到95%。再加上农机补贴的快速落实,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铁牛”来到了农民们的身边。耕种、收割的机械化为农民降低了种地的成本。
粮食种植是农业的基础产业,不断扩张的特色农产品则是农业的“朝阳”产业,2010年凤城市商品果菜的生产面积达到了15.2万亩,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已初步形成。东汤、大堡乡以树莓、蓝莓、草莓为代表的小浆果产业已经发展到4.5万亩,产量7万余吨,成为当地的招牌产业;爱阳镇、赛马镇、青城子镇的山野菜、食用菌都已经初具规模。野菜、小浆果、食用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贩来到村里收购。
粮食增收,特色农产品初具规模。同时在凤城市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也成长起来,使农产品变成了凤城市经济的增长极。2010年,凤城市新发展规模以上农事龙头企业25家,新上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10个,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3家,在外省、市新建销售网点48个。龙头企业的迅速崛起,消化了本地的农产品,解决了农民卖粮难、买菜难,同时龙头企业还出资带动了更多的农民发展农业产业。
科学的种植、规模的生产、集约经营,让凤城市的农业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来源:丹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