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时讯】 提起牟帅,弟兄山镇陈家村的农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那小子有出息,脑瓜子够用,你看人家现在日子过得,村里的人没有不羡慕的!"今年37岁的牟帅,曾经做过出租车司机、机械修理工等工作,但是就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他已经成了弟兄山镇的种粮大户、营机大户。
牟帅家的院子里停放着各种农用机械20余台,他告诉记者,在中央一号文件仍聚焦"三农",特别是把粮食生产放在重要位置的情况下,他把部分农民弃耕看作是农业发展的机遇,尤其是这几年,党中央对农村持续开展粮种直补、农机补贴等多项惠农政策,让他尝到了靠机械种地增收致富的甜头。2008年,他租种的270亩水稻总收入达11.7万元。牟帅的成功,带动了身边的很多农民开始采用机械化生产模式,走上了一条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其实,牟帅只是我市农村广大农民通过机械化生产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十一五"期间,我市粮食生产稳定增长,通过实施粮食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玉米种植保险、农机具直补等优惠政策,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粮食高产创建项目,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购买农机具进行现代化生产的热情。尽管我市今年遭受到严重的洪涝灾害,但粮食总产预计可达到17.5万吨。据统计,到"十一五"末,全市可拥有农机总动力50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6714台,全市农业机械装备总值达2.85亿元;完成机耕70万亩,灭茬面积50万亩,机收15万亩,对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据初步统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预计完成34亿元,较"十五"末增长1.65倍,年均增长33%;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7905元,较"十五"末增长1.93倍,年均增长38.5%,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传统与特色农业齐头并进 农民成为增收主角
柞蚕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也是现阶段农村一项重要的致富门路。蓝旗镇太虎岭村常年放养柞蚕,据村民丛景珠介绍,今年村里收茧的时候,大、小型车辆都排起了长队,他刚刚从山上摘下来的茧就被商贩们买走了,真是供不应求。丛景珠放养柞蚕已经有十余年,今年他家单靠放蚕就收入了3万多元。他笑着告诉记者:"俺们农民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
"十一五"期间,凤城市柞蚕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在柞蚕生产上着力加强柞蚕场建设和管理工作,累计建设标准化柞蚕场50多万亩,柞蚕场基本控制在1.7万把左右,年平均产量1万吨,年平均产值近亿元,解决城乡就业人员近万人。今年,全市放养柞蚕16418把,产茧10387吨,总产值达2.44亿元,创历史新高。
小浆果、山野菜、食用菌、烟草、五味子……一批特色产业在我市的异军突起,打破了以往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带动了更多农民走上致富道路。5年来,凤城市 "一县一业"产业有序发展。目前,全市有6个乡镇(区)种植蓝莓和树莓;将食用菌新品种作为出口创汇的突破口,以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为主攻方向,在9个镇区重点发展杏鲍菇、白灵菇、香菇等食用菌,并在边门镇大东村建成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试验示范基地;巩固发展大堡、石城、刘家河等九大烟草生产基地,增加农民现金收入3300余万元。
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民搭上致富快车
在草河区,很多农民都与凤城市的君澳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他们种植的树莓、蓝莓、草莓等农产品将直接卖给君澳食品有限公司,很多农民就不再为销路发愁,企业也不用为购买原材料到处奔波。随着国家对农业产业化支持力度的逐步加大和扶持民营经济政策的不断实施,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的热情持续高涨,有力地推进了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使农业逐步实现产业化。到"十一五"末,全市规模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63家,这些企业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可带动7.3万户农户走上致富路。
在镶白旗村的一个温室大棚里,记者见到了正在干活的徐大爷,他告诉记者:"俺们现在和以前可不一样了,以前,一到冬季,俺们一家人就在家没有什么事情,有的时候俺儿子就出去打短工。现在好了,俺们全家都有事情忙活了,冷棚忙完之后,俺们就开始干暖棚,反正一年下来就是围着棚子转,赚钱的路子广了,生活能不好嘛!"正如徐大爷所说,现在很多农民都建起了温室大棚,里面种着草莓、小柿子、黄瓜等各种蔬菜和水果,不但满足了冬季市场的需求,还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发展温室蔬菜生产近4万亩,为农民增加收入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市的蔬菜生产在主抓新品种的示范引进与推广工作的同时,不断完善创新蔬菜栽培技术,并注重加强蔬菜的安全质量管理,突出在无公害、绿色品牌上下功夫,全力打造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其中,在大堡蒙古族乡三官村建成了300亩的国家级蔬菜生产标准园,爱河流域、草河流域秋菜生产基地也正在进一步建设之中。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蔬菜种植面积将发展到15.2万亩,商品果菜总产量达到39万吨,总产值6.8亿元,可带动3万多户农民增收致富。(来源:凤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