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蒙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是蒙古高原延伸地带,北靠科尔沁沙漠,属低山丘陵区,坡耕地较多。有耕地328万亩, 年产粮食120万吨,总人口74万,辖35个乡镇,382个行政村。其中纯旱田占98%,主要作物是玉米。其气候特点是风大、干旱,年降水量偏少,平均降水量498mm,且集中在6—8月份,导致春旱严重,冬秋两季降水量更少。由于长期忽视了生态环境的改造,水土流失严重,历史性干旱严重制约了阜蒙县的农业发展。为改变这一现状,发展抗旱节水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从2003年,阜蒙县承担了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项目,县农机局负责具体实施。在推广过程中,根据阜蒙县实际,逐步形成的碎秆覆盖、高茬覆盖、整秆覆盖三种技术模式,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充分认可,至今累计实施保护性耕作和深松作业面积213.4万亩,省补贴资金达2200万元,列全省第一,全国名列前茅,全县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由小规模试验示范阶段进入到整村、整乡、整县推进阶段。实施保护性耕作对于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改善土壤结构,提高粮食产量,实现阜蒙县农业机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实施保护性耕作,促进了阜蒙县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
阜蒙县是农业大县,土地效益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关键。2001年—2005年,阜蒙县连续遭受高温、少雨的干旱气候,农作物减产近七成,百姓欲哭无泪。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最大程度的提高了土壤的利用率,真正发挥了“向土地要效益”的耕作理念。利用秸秆及残茬覆盖地表,发挥其强大的吸水功能,在雨水不足时对作物持续供水,同时减少了地面径流,延缓了雨水下渗时间,增强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有效减缓旱情,使农民真正感受到“雨”来了。同时秸秆腐烂后所形成的有机质,培肥地力,增强了籽粒的饱满程度。“十一五”期间,阜蒙县累计完成作业面积213.4万亩,增产粮食1.07亿公斤,纯收益达到1.5亿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抗旱减灾、增产增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
二、实施保护性耕作,加快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步伐
裸露的农田是沙尘暴和沙尘天气的主要尘源之一,保护性耕作通过秸秆留茬和覆盖,起到挡风固土的作用,在抑制扬尘的同时,减少了土壤养分的流失。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能有效治理我地区水土流失耕地,大大加快整体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只有采取林业部门的生物措施和水利部门的工程措施以及农机部门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并举方针,才能达到建设山青水秀的自然生态环境目标
三、实施保护性耕作,加快阜蒙县农业机械化步伐
毛主席说过,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机械化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也是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实施保护性耕作过程中的机械化播种施肥、机械化深松、机械化除草、机械化收获等作业方式大大提高了农机化水平,不仅降低作业成本,提高生产率,同时节省劳动力,使农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行业中,增加收入。阜蒙县实施保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