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全国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现场会在主产区内蒙古召开。这是农业部第一次专门就推进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召开的会议,标志着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将在今后作为一个重点来加速发展。马铃薯主产省农机管理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参观了达茂联合旗马铃薯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作业表演。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在会上强调,要加快推动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发展,力争到2020年我国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技术体系基本成熟,机具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机械种植和收获作业水平达到30%以上,综合机械化水平突破40%。
马铃薯是粮食、蔬菜、饲料及工业原料兼用的农作物,是我国第五大粮食作物。2008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位列世界第一。资料表明,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机播可提高工效3倍,省种10公斤/亩;与人工收获相比,机械收获效率可提高4倍,减少漏收损失30公斤/亩,减少伤损20公斤/亩,每亩节约成本25元左右,并可缩短收获期;采用机械化规范化栽培,可增产250公斤/亩。发展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对提高马铃薯综合生产能力,保障食物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农业有积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一是市场需求迫切。2008年,全国马铃薯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到1.34万台,比上年增加0.35万台;机收面积达700万亩,比上年增长180万亩。机械化技术的应用促进了马铃薯面积逐年扩大;
二是技术不断突破。我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研制生产马铃薯机械。近些年来,参与研发、生产的科研机构和企业达20余家,研制出了适用于不同种植方式的马铃薯播种机、起垄机、中耕机和中小型收获机等,主要技术瓶颈取得突破。目前列入国家支持推广目录的马铃薯种植机型21种,收获机型38种;
三是作业市场开始起步。各地形成了许多具有区域特点的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服务模式。马铃薯机械专业合作社、服务队、作业大户应运而生,发展迅速,通过承包、订单等方式,开展跨区作业,提供机播、机收等环节的单项或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2008年全国马铃薯机收水平比上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
四是政府扶持力度逐渐加大。从2006年开始,农业部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内蒙、甘肃和贵州省,开展马铃薯生产机械购置补贴试点,推动了三省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的快速发展。2008年,马铃薯生产机械购置补贴范围扩大到全国。2009年,农业部启动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示范项目,加大主产区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示范力度。
目前马铃薯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20%,机耕水平达到36.7%,机播、机收水平超过10%,已经具备了加快推广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的基础条件。
宗锦耀强调,为了加快推进马铃薯机械化生产,要做好五项工作:
第一,抓紧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区域发展重点、主要技术模式、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并狠抓落实;
第二,积极争取多方投入,把马铃薯生产机械纳入各级购机补贴范围,加大补贴力度,鼓励地方购机补贴资金累加补贴。将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示范推广列入有关的项目计划,建设一批示范区(点);
第三,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坚持农机和农艺相结合,注重农机农艺技术协调发展,建立完善不同区域和种植模式农机化技术与农艺技术集成配套的全程机械化生产工艺。针对不同区域马铃薯种植模式,进行机具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开发,以机械化引领马铃薯生产的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生产;
第四,着力提升机具质量,积极组织开展马铃薯生产机械的试验选型、质量调查工作,及时公布结果,引导农民选用;
第五,不断完善发展机制,鼓励和支持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公司等广泛开展社会化作业服务,建立完善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建立完善信息调度服务平台,完善跨区作业的保障机制,为马铃薯机械作业市场拓展创造良好条件。
内蒙古、甘肃、陕西、宁夏、贵州省五省区和内蒙古达茂旗的代表在会上就推进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工作成效和经验作了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