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问题历来是全国两会的热门话题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抓好油料生产,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两会期间,围绕如何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建好高标准农田
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731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潜力在哪?咋实现?一些代表委员认为,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要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
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代表表示,要保障粮食安全,必须保住耕地这个命根子。保住耕地就是稳量提质,核心在于建好高标准农田,关键在于提升耕地质量。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邮政分公司归仁支局支局长殷勇代表也认为,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挖潜的关键所在。
吴德代表建议,应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财政预算,重点提高各级财政单位面积补助标准,在原有投入总量规模基础上,切实加大增量投资,统筹用于新建和改造提升项目。同时,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实行差异化补助,制定分类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标准,重点提高对西部地区的投资补助标准。出台相关政策,每年单列一定政府债务限额支持发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债,明确政府一般债券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最低比例。
殷勇代表则建议,创新投融资模式。发挥政府投入引导和撬动作用,采取投资补助、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地方政府有序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
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吴德代表表示,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要更多依靠科技的力量,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我国种业水平,强化农业科技和农业装备,促进粮食增收和效率提升。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农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种子问题越来越受关注。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赵治海代表指出,新技术必须要利用起来,国家要鼓励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与种业企业联合开展生物育种技术研发运用,实现技术产业化,尽快为我国的粮食安全作贡献。
“作为一家坚守农牧产业40多年的企业负责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让我深刻感受到身上的责任和担子更重了。”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委员表示,集团将集中力量攻坚“卡脖子”难题,以数字技术、生物技术为驱动,重点攻坚“种业芯片”。
吴德代表认为,可根据口粮、饲料粮、工业粮的不同需求,开展专用品种攻关,其中口粮以主粮作物优质高抗为育种目标,饲料粮以高产为育种目标,工业粮以高淀粉含量提升为育种目标,并结合粮食需求开展精准农业区划,保障各类粮食生产和谐共进。
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代表认为,应发挥农业科技和农业装备的力量。他表示,河南在农业机械化方面正阔步前进,通过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智慧农业,提升生产效率。依靠多方面的合力,形成扛牢粮食安全重任的坚实基础。
殷勇代表还指出,加快科技赋能,建设高标田智能化示范点。引进智能化、高效化科技设施,综合利用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手段,健全完善耕地常态长效监管机制,建立智能化试点,发挥科技赋能示范效应。
必须大力节粮减损
在增产的同时,减损也是保障粮食稳产丰产的重要方面。据有关国际组织测算,每年仅在收获后到零售前的环节粮食损失率就达14%。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粮食在产后环节损耗严重,尤其是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环节,每年损失约700亿斤。
今年1月,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
对此,殷勇代表认为,应加强粮食收购、储存、加工、消费等全链条管控,大力推广智能收获机械、绿色仓储技术、适度加工工艺,制止餐饮浪费,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浪费。
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陆銮眉代表认为,长期以来由于国内粮食产品包装多为手工或半自动化作业,损耗大、效率低。但粮食包装机不在补贴范围之内,投资较大,少则数万元,动辄上百万元,一般农民合作社或农业加工企业难以承担,推广困难。如果能把粮食包装机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合作社和农业加工企业购机积极性,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解决包装工人紧缺难题,对减少粮食损耗、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市场消费等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刘永好委员表示,2022年初,新希望集团提出开展“节粮专项行动”,通过优化育种、饲料配方和养殖方式,争取每年提升1%的饲料使用综合效率,5年累计可节粮150万吨,相当于超300万亩良田的地力。为号召更多企业参与其中,集团今年初又牵头发起设立“饲料节粮科技创新联合体”,逐渐探索推动形成节粮减损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