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辽宁省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信息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农机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节粮减损如何走好“最后一公里”
作者:经济日报 记者 夏先清 杨子佩    发布时间:2022-09-16 【字体:

        今年以来,河南克服冬小麦晚播和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等不利影响,成功实现夏粮历史高点上的再增产。丰收还要效益好,干燥储存是农民实现增收的“最后一公里”。农民该如何管好粮,减少干燥储存环节损失,实现种粮收益最大化?

        “我每年都会存一些小麦自己吃。”在河南南阳邓州市小杨营镇十字村,66岁的杨大有指着自家木制粮仓告诉记者,“今年我存了1000公斤小麦,够我们两口子吃两年。”只见木制粮仓的下方有一个正方形闸口,只需轻轻一拉,粮食就顺着孔洞流出,使用非常方便。

        这个简易的木制粮仓,如何保证安全储粮?杨大有告诉记者,一是晾晒,二是熏药。“我这是老方法了,储存之前把小麦晾晒到比较干燥的程度,再把熏麦的药放进去熏10天左右,基本就不会生虫了。”杨大有补充道,一旦碰到阴雨天粮食受潮,还要及时翻晾,以保证粮食安全储存。

        “老董,你家粮囤上层封闭不严的情况,现在整理好了吗?”“全部整理好了。”一大早,河南周口太康县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工作人员赵铁磊和席东平再次来到大许寨镇圆明寺村董伦亮的家里,经过检查,两人放下心来,“这次真是封闭合格了”。

        种植了14亩小麦的董伦亮是圆明寺村的种粮大户。今年,他种植的小麦亩产达到650公斤。起初,新小麦价格逐步走高,董伦亮就把小麦暂时存放在家里观察行情。“看看价格涨不涨,如果价格仍在小幅波动,我就把小麦给卖了。”董伦亮说。

        像董伦亮这样的农户不在少数。数据显示,目前太康县在家储存粮食的农户比例高达75%以上。

        新小麦收获后,往往需要晾晒、储藏。由于农户经验不足,加上没有专业储存仓,小麦经常会出现发霉、生虫等情况,每年粮食损耗浪费严重。对此,太康县强化了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户提供代清理、代烘干、代储存、代销售、代加工等专业化服务,一站式解决农户丰收后的烦恼。

        30岁的要晓宇是太康县城郊乡一家私营粮食储备中心负责人。一年前,在县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的大力鼓励支持下,他建起了3个大粮仓,在储存自己粮食的同时为周边农户代收、代存小麦。

        “每年新麦收获时,我会留足一家人的口粮,剩余小麦全部送到要晓宇的粮食收购中心代存。”城郊乡吴坝口村一名村民告诉记者,农户仅需一个电话,粮食代购中心就会立即按照当时的粮价结算,随后把钱款汇入农户银行账户。“把小麦存放到粮食代购中心,省事得很!”

        “每个粮仓的高度达9.3米,便于通风、保存,目前已储藏了4000吨小麦。”要晓宇告诉记者,“在保管粮食上我是个新手,好在有政府的支持和村民们的认可。今年,我准备再扩建几个粮仓,为农户多储粮。”

        据测算,由于储粮条件差,每年全国农户储存环节的损失率高达8%。减损等于增产,河南近年来高度重视节粮减损,多措并举加强储存环节科学管理。

        随着智慧农业不断发展,智能化储粮已成为实现农民增收“最后一公里”的绝佳帮手。“一旦投入使用,基本不需要人工了。”在邓州市文渠镇李洼村智慧农业中心,邓州市荣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粮仓建设已经接近尾声,员工刘姚告诉记者,这一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建设的智慧粮仓占地2300平方米,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分区储存不同粮食作物共1万吨,烘干塔组每24小时可烘干粮食作物近500吨。入仓的粮食即使长期存放,也能保持干燥,实现零损坏。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是让粮食保持新鲜的关键要素。记者走访发现,太康县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在全县储粮粮仓内均安装了粮情监测系统,可在电脑上对粮情实时监测预警。“该系统能将粮仓内的温湿度始终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仅能够阻止微生物侵蚀,防止腐烂,也能让粮食内部维持合理的水分含量,保证粮食存储的品质。”席东平说,目前他们已收购新小麦6万余吨。


提交人:辽宁省农机化信息网 赵伟       责任编辑:辽宁省农机化信息网 赵伟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各地农机局: 沈阳  大连  鞍山  抚顺  本溪  丹东  锦州 营口  阜新  辽阳  铁岭  朝阳  盘锦  葫芦岛     
返回首页 | 政策法规 | 管理机构 | 质量监管 | 安全监理 | 农机补贴 | 农机推广 | 农机科技 | 经验交流 | 农机论坛
Copyright © 2009 LIAONINGSHENG NONGYEJIXIEHUA XINXIWANG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辽宁省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地址:沈阳市黄河北大街88-12号 联系电话:024-86518596 、86518601 E-Mail: lnnj@lnnj.gov.cn 辽icp备11011116号
沈安网备21011402000090号  技术支持:沈阳同创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您是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