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辽宁省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信息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农机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放下锄头“慧”种地
科技服务农业发展 贵州迈步智慧农业
作者:贵州日报 记者 张 凌    发布时间:2020-08-13 【字体:

机械化播种、移栽、采收,农机旋耕、起垄、覆膜,大型农用无人机喷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农机物联网作业信息系统实时监控……前不久,在威宁自治县召开的贵州省“农业4.0”技术集成及应用示范中期评估会上,智慧农业的一项项集成创新技术,让人们看到了贵州农业种植模式转变的未来。

科技兴农,数字技术是当前攻关焦点。7月22日至23日召开的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强化资金支持、科技服务、农业设施三个保障,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其中强调的科技服务保障,是提升贵州农产品竞争力、影响力的重要基础。

“贵州生态环境好、作物品种多,但种植区域间差异大,遍布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梯田、小田块,使得同样一种作物在不同地区种植模式截然不同,难以进行大面积推广。”负责“农业4.0”项目机械化研究的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农机系教授张富贵告诉记者,“这种差异化特点,使贵州机械化种植需要完成大量个性化工作,需要依靠定制化的模式和技术,尽量减少单位面积内资金、人工等投入,增加单位面积的产出、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这是我们发展智慧农业的核心目标。”

作为贵州智慧农业的先行试点,威宁山地特色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样板田里,耕地、收割的农机上安装有北斗、GPS双模机载定位,传感器等装置,可以对耕地深度、割茬高度、作业轨迹、现场图像等信息进行采集。通过农机物联网技术,这些农情信息将发回系统,用于农机路线、面积、耕深、割茬高度等作业情况的在线远程监控。

通过系统,管理员可以制定农机调度计划,将任务直接派送至农机手的手机APP,内附有任务时间、地址导航、作业内容等详情,并可随时上报任务执行情况,供管理员了解进度情况,使大规模农业生产管理更加科学高效。

“智慧农业系统如果是人的大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机械化农情信息采集就相当于人的眼睛和四肢。没有眼和手脚,再先进的大脑也没办法发挥作用。”张富贵说,智慧农业是农业产业信息化的高级阶段,需要历经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的过程。

通过现有机械和技术的集成应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进行全产业链的“生态融合”,将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管理模式,促进农业生产力和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升。

“智慧农业是一次跨专业、跨行业、跨领域的深度合作。”“农业4.0”项目总主持人、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所长孟平红说,通过农艺栽培技术与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工业技术进行结合,才能共同确定机械化种植的技术参数,在最需要机械化的环节实现突破,减轻务农劳动强度的同时,保证土地的产量。

孟平红介绍,农业的机械化应用需要根据不同作物品种的开张度,设置栽培密度、株距、行距等,从而配合机械化种植与采收。无人机喷洒时间、用药种类、浓度配比等,也需要符合农艺栽培技术的要求,在省药省工、节约成本的同时,减少农药残留。

通过机械化设备对植株生长的状况、温湿度、病虫害等农情监测,农艺专家将利用监测信息,对作物生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配合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制定防治措施,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去年底印发的《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以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农田建设与机械化需求相适应为路径,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助推贵州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发展,将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规划,到2020年,贵州农用地“宜机化”试点面积将逐步扩大。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将达到40%,水稻和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取得明显进展,茶菜果药等重点特色经济作物薄弱环节“无机可用”问题初步改善。


到2025年,贵州将力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茶菜果药等重点特色经济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实现新突破、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坝区水稻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0%。

提交人:辽宁省农机化信息网 赵伟       责任编辑:辽宁省农机化信息网 赵伟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各地农机局: 沈阳  大连  鞍山  抚顺  本溪  丹东  锦州 营口  阜新  辽阳  铁岭  朝阳  盘锦  葫芦岛     
返回首页 | 政策法规 | 管理机构 | 质量监管 | 安全监理 | 农机补贴 | 农机推广 | 农机科技 | 经验交流 | 农机论坛
Copyright © 2009 LIAONINGSHENG NONGYEJIXIEHUA XINXIWANG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辽宁省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地址:沈阳市黄河北大街88-12号 联系电话:024-86518596 、86518601 E-Mail: lnnj@lnnj.gov.cn 辽icp备11011116号
沈安网备21011402000090号  技术支持:沈阳同创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您是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