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之时,大暑之日。7月22日下午,来吉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头顶烈日,来到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察看黑土地实验样品和玉米优良品种展示,了解农业科技研发利用、黑土地保护情况。他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总书记的肯定和鼓励,坚定了农业专家们把科研成果应用在大地上的信心,他们表示,一定不负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大力推广“梨树模式”,为黑土地保护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梨树模式”:黑土地保护的成功经验
刚刚为总书记做完讲解的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李保国不顾被汗水打湿全身,指着清晰展示玉米根系生长状况的土地剖面兴奋地说:“今天就在这里我为总书记做演示。由于缺少覆盖,黑土地因为耕作和风蚀,每年都在发生退化,耕层变薄,致使玉米根系无法深扎,只能在20到30厘米,在实行‘梨树模式’进行保护性耕作后,短短两年,犁底层打破,根系可以向下长到1.2米。”
“梨树模式”是使用新型农机具,达到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和不整地作业要求,实现了一次作业即可完成清理秸秆、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形成了以“秸秆覆盖、条带休耕、机械化种植”为主要内容的玉米种植模式。长期以来,由于保护不及时、耕作不合理,梨树县黑土厚度在30年里减少了近40厘米。李保国教授2009年起带领同学们在梨树建立了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和全国首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院士工作站,他们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及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密切合作,联合攻关,最终开创了“梨树模式”,为越来越薄的黑土层披上“棉被”,让黑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经连续10年监测,目前,梨树县黑土地保护试验地块土壤含水量增加20%至40%,耕层0至20厘米有机质含量增加12.9%;每平方米蚯蚓数量增加到120多条,是常规垄作的6倍;保护性耕作每年减少秸秆焚烧100万吨以上,减少化肥使用量3000吨,有效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农民们欣喜地发现:以前土地硬邦邦的,下雨存不住水,用手抠一下能抠到2厘米都费劲,现在根系都能扎到1米多了,一铲子下去,还能看到好多蚯蚓。
“梨树模式”带来了改善土地、保护环境、提高效益的综合效应。今年,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预计玉米产量可达到15亿斤,可为当地农民增加收益2500余万元。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生动实践
和李保国教授一起为总书记演示黑土地保护成果的关义新,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他14年前开始研究黑土地保护方法和技术,在梨树研发了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和玉米秸秆条带旋耕技术。他们研发的两种免耕播种机,解决了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的工具问题。
关义新说,总书记指出,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到自己手里。怎么端?总书记提出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怎么才能“藏粮于地”?就是把土壤肥力提高,让产量提高,让咱们粮食供应能力提高。保护性耕作技术,就是要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生产力。“梨树模式”就是“藏粮于技”的最生动体现。
关义新说,这项工作他们做了十几年,但是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做,要加倍努力,快速把土地培肥,快速把环境治理好。
梨树县副县长闫鹤告诉记者,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并非易事,从当年的200亩推广到今年的200万亩,其中的艰辛几天几夜也说不完,“我为梨树几代农业人为黑土地作出的贡献感到骄傲。”
继续探索,让黑土地永续利用
黑土地历经上万年积累而成,是大自然给予人类得天独厚的宝藏,是地球上珍贵稀有的土壤资源,是最肥沃适宜农耕的土地。总书记把黑土地比喻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可见其珍贵。王贵满,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梨树模式”最主要的推动者之一。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已经37年,再有两个月就满60周岁的他,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兴奋。
“使用‘梨树模式’,一公顷地生产成本降1200元,增效1200元,农民一共能增收2400元。”能为总书记展示黑土地保护成果,王贵满感慨万千,“这项利国利民的技术一路走来,并不容易。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更加坚定了我们前行的信心。我们一定更加努力,使技术更加完善、方法更加简单、机制更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更好地推广这项技术。”
关义新表示,“梨树模式”保证粮食增产的同时,保持了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持了水土资源,对生态环境的改善非常重要。这项技术除了培肥土壤,还有抗旱保墒、防止沙尘暴等更多功能。他说,要按照总书记的指示加油干,一定要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李保国说,总书记谈到世界三大黑土带,谈到东北黑土地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仅关心粮食产量,也关心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继续进行农技农机的创新创造,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让黑土地永续利用,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作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阳光灿烂,晴空万里。一望无际的玉米抽穗扬花,十余架植保无人机盘旋作业。站在田边的高台上眺望,希望的田野上生机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