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1岁的陈昌民,年轻壮实,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云阳南溪人。他先后干过农活,当过工人,创办过机械铸造厂。在外出务工和创办机械厂中,每到农时季节都要回老家将承包的土地种尽种满,期盼着丰收,对土地有着一种深深的热爱。云阳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幅员面积3649平方公里,山高坡陡,海拔高低悬殊1670米,属喀斯特岭谷地貌为主的山地县、贫困县和库区移民大县,主要种植玉米、红薯、马铃薯及水稻等,生产条件差,效益低,绝大多数村民以外出务工为主。
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土地撂荒现象越来越突出。陈昌民看到过去解决乡亲们温饱的良田好地,多数已经长满杂草,心里很不是滋味,加之机械厂效益不好,就萌生了流转土地进行机械化生产的想法。2015年10月,陈昌民下定决心返乡创业,将本村(天和村)8、9组基本撂荒的560亩土地,整体流转从事农业生产,带领村民努力闯出一条共同致富的新路子。
一、勤学转思路,变外行为内行
陈昌民在返乡从事农业生产创业中,自觉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了解收集适宜当地的产业、产品和技术以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时,积极咨询请教县镇农业技术专家,寻找适宜项目和发展目标。经过不断思考和分析,他决定以粮油生产、新品种水果种植和特色生态渔业养殖为主,配套发展机械化技术,以解决劳动力困难并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综合生产效益。他相信在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的老家南溪镇,能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一定会受到人们的喜爱。他在勤学中转思路、找出路,自觉刻苦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做到学一行钻一行,积极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主动参加2018年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重庆农机选拔赛等学习活动,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大力推广普及农业机械化技术,不断强化学技术、用技术的本领,逐步由外行变成内行,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行家里手。
二、艰苦创业,探索土地宜机化之路
陈昌民将长满杂草的560亩土地,以200元/亩的价格整体流转至2028年6月底,并根据地势条件,将其分为粮油种植区340亩、果树种植区200亩、生态淡水养鱼区20亩。在县农机推广部门的指导下,他拿出自己在外打拼的积蓄60余万元,并向“三亲六戚”借款筹集到100余万元资金,做通村民思想工作,打破分户地界,集中成片进行小并大、短变长、弯变直、乱变顺等宜机化改造。在整治改造过程中,他自始至终与挖掘机师傅吃住在工地,为了抢进度,保证开春能种上庄稼,在寒冬腊月冒着刺骨的寒风和零度以下的低温进行施工作业,手脚、耳垂都长满了冻疮,体重也下降了10多斤,终于在来年的春天将 “鸡窝地”、“巴掌田”变成了旱涝保收、适宜中大型农机具作业的大田。并争取各级财政投入资金95万元,在生产区内新修建了农机耕作道路、引水堰、排水沟,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满足了中大型农机具行走的需求,探索出了丘陵山区推广农业机械化之路,成了全县的学习样板。2017、2018年,共收获稻谷140吨、高粱50吨、红薯110吨,实现农业产值76万元,扣除土地租金和生产成本,约有盈余。
三、主动作为,积极开展新机具新技术试验示范
陈昌民积极主动配合县农业农村委的直属事业站从事相关的新机具、新技术的试验示范,而且自己还在试验示范中学到了前沿的农业技术知识,为当地农户及时更新作物品种和新技术提供了样板,也为全县筛选出新机具、好品种、新技术发挥了积极作用。分别在2016年承担了县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的“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150亩的试点任务;2017年承担了县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的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高粱机收示范,县土肥站的肥料“3414”田间试验;2018年承担了县农技站的红薯品种对比试验、早市马铃薯覆盖降解膜 “埂式”栽培试验,县土肥站的绿肥压青还田试验和绿肥品种对比试验;2019年承担了县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的春马铃薯机械化播种示范和高粱机播试验等。
四、发挥特长,积极开展农机作业服务群众
陈昌民流转土地后,先后购买了雷沃454、农夫702拖拉机各1台、洋马四行乘座式插秧机1台、久保田488联合收割机1台、微耕机5台、移动式植保喷雾机械1台、电动喷雾器5台,12T烘干机1台,新建了机棚库320㎡、冻库110m3、办公室4间80㎡。
在完成自己承包土地的作业任务外,他主动利用已有的农机设备,每年对外开展了机耕作业服务400亩、水稻机插作业服务120亩、水稻机收作业服务500亩,帮助附近种植户解决了劳动力短缺、作业效率低,耽误农时季节的问题,也努力增加自己农机作业服务收入。同时,他利用自己掌握的机械维修技术,主动为周边农户维修微耕机、抽水泵、打米机、磨面机等,只要农户一个电话,总是会抽出时间尽快帮其维修好,只收取配件的成本价,极大地服务了周边群众。
五、帮扶带动,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
他将土地整体流转后,在粮油生产、果树栽植、鱼塘修建、机棚库搭建等生产活动中,优先使用本地贫困户的劳动力,让他们有收入来源,实行帮扶带动。近两年来,共使用本地劳动力4000余个,支付劳务工资25万元,惠及周边农户80余户,户均增加务工收入1500元以上,加上土地流转费的收入,户均增收约3000元,并解决了土地流转缺劳动力耕种管的难题,保障了流转土地的正常生产。如在他基地务工的向贵华,笑呵呵地说:“我在外务工是没得人要的人,没想到在家门口一年也能挣到一万多元,并照顾到了老人和小孩”。
六、当好技术带头人,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他将流转的土地作为农民学技术、用技术的平台,先通过自己的试验示范,把成熟的技术再传授给农民,减少农户承担新技术、新品种失败的风险。在近两年中,他免费为本村的80余农户讲解了水稻机插秧湿润育秧技术、油菜机械化直播技术和杂交水稻、高粱病虫症状识别及合理使用农药防治技术。成功举办了水稻机插秧、机收现场会和高粱机收现场会。一位到水稻机收现场会看热闹的77岁老农陈耀新说:“这么大一块田,过去10个人1天也收不完,现在一眨眼的工夫就收完了,真是稀奇”,为推动当地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发挥了积极作用。
成功来自勤奋,付出终有回报。陈昌民通过几年的努力,农业生产的收入逐步趋于稳定,技术服务、作业服务质量有稳步提升,服务范围逐步扩大,农机装备逐年增加。虽然现在是投资大于纯收入,但他对选择从事农业生产的未来充满信心,他坚信丘陵山区农业也将选择走农业机械化之路,用农机改变过去山区农业“脸朝黄土背朝天、肩挑背磨、镰刀锄头”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陈昌民返乡创业闯出一片新天地,在全县引起较大影响,为全县的农业生产发展和乡村振兴助力添彩。
经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评选,李达山同志荣获《2019年度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农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