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吉林频道9月15日电(记者王晓明、齐海山)"中国农业已逐步告别了犁耕马拉的历史,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形势日新月异。"农业部总经济师张玉香说,"在第七届中国农交会上展出了大大小小24类上千台(套)农业及食品机械,昭示着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农业机械化取得的辉煌成就。"
在日前结束的第七届中国农交会上,农机展区占据了2.6万平方米的面积,国内外200多家农业和食品机械经销商以及中外合资企业纷纷在展区现身,吸引了众多参观选购者。
长春市农委农机处调研员李守和说:"整个农机展区,从整地机械、播种机械、收获机械到食品加工机械,演绎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
吉林省九台市西营城镇榛秸泡村的水稻生产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这个村的农机大户李雨田认为,农业要发展离不开机械化,只有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才能更好地挖掘粮食增产潜力,达到增产增收目的。
李雨田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投资270万元,购置农机具17台套,还承包了水田250公顷。在水稻生产实现机械化的基础上,李雨田还购置水稻加工设备,生产的绿色优质大米不仅畅销东北各地,而且已打入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
在中国,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方式走过了数千年,劳动效率低不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日益发展的机械化改变了这个千年传统。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中国不断致力于农业新科技,农业机械化实现了"立体式"发展。
农业部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农机总动力达8.22亿千瓦,是1949年8.01万千瓦的1万倍,年平均增长速度16.95%;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动力6.75千瓦;拖拉机保有量2022万台,是1949年117台的17.3倍,年均增长速度22.68%。
据了解,高性能、大功率的田间作业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增长幅度较快,特别是大中型拖拉机、半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玉米收获机和保护性耕作机具的保有量有了大幅度增长。农业机械化水平进入了中级发展阶段,2008年底,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8%。
农机化带动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在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农机作业领域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农机标准化作业程度明显提高,集收获、耕整、播种于一体的机械化复式作业应用范围扩大。
农业机械化的广泛应用,也带动了农机产业的发展。吉林省计划到2011年,使农机装备产业总产值达到75亿元,拥有规模以上整机制造企业40户,配套企业200户,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现代农机装备制造企业集团3户。
在产业发展重点上,吉林省将着力打造三大产业基地,即以长春九台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园为中心,建设农用动力机械生产基地;以四平地区为中心,打造玉米、水稻收获机械生产基地;以延边地区为中心,打造移栽播种机械产业基地。
吉林省农委主任任克军说:"中国农机工业实现了从农机生产弱国发展成为世界农机生产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支撑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发展。2008年底全国农机制造企业约8000家,农机工业总产值1915亿元,是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103.7亿元)的18.5倍。目前,中国农机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表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
随着农机事业的蓬勃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股份(合作)制农机作业公司、农机经纪人等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地涌现与发展壮大。截至2008年底,全国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16.56万个,农机户总数已达3833万个,农机化中介服务组织6022个。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随之拓展,呈现出组织形式多样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内容专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显著特征。
"如今在吉林省,为鼓励农民购买农机,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购买农机具的农民补贴30%的购机资金,单机补贴金额可达5万元,为此吉林省将拿出8亿元补贴农民购买农机。在农机充实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同时,吉林省作为国家商品粮大省的地位将更加巩固。"吉林省副省长王守臣说。(信息来源:2009-09-16 新华网吉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