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之际正值我市水稻插秧的大忙时节,公路两侧随处可见一台台插秧机发出响亮的轰鸣声欢快地穿梭在广袤的田野间。插秧机所过之处留下一排排宛若彩带般嫩绿整齐的秧苗,纵横交错编织出一幅壮美的农耕画卷。
我市农业机械化事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快速发展于撤县设市以来,特别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开启了我市农机化发展的黄金期。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农机装备能力迈上新台阶、农机体系建设实现新提升、农机化发展水平进入新阶段,走出了一条具有东港特色的发展之路。
用活政策 农机化发展动力强劲
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明显加快,水稻生产特别是插秧和收获两大环节劳动力紧缺,矛盾十分突出,雇工价格节节攀升,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我市深刻意识到“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改变农业的传统耕作模式,让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让农业更高效,生产更快捷,收入更丰厚,农业机械化是必然之路。”
我市现有耕地面积130万亩,水稻种植面积近70万亩,是全省粮食主产区之一。多年来,我市在水田耕整地实现机械化的基础上,将水稻插秧机械化和收获机械化作为农业机械化的重点,先后出台了《东港市加快水稻生产机械化实施意见》,《关于做好水稻机插秧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进东港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实施方案》,《东港市农村经济局 东港市财政局关于加强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通知》和《东港市2015-2017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方案》等政策,并成立了以副市长为组长的水稻生产机械化领导小组,用足用活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连续几年实施全力扶持插秧机用户、大力发展各类水稻收割机用户、兼顾大中型拖拉机更新战略,加速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叠加推出,使得强机惠农效应更加凸显,为农机化发展增添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到2013年我市水稻机插水平达到了96.5%,其中2013年新增面积11.56万亩,占丹东市农委下达任务的165%;沿海部分乡镇水稻插秧机械化程度达到98%以上;完成水稻机收面积63万亩,水稻机收机械化程度94.5%,全市水稻耕种收主要环节机械化程度达到了97.3%。实现了省政府提出的到2013年全省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目标。截至2016年,全市农机总动力56.5万千瓦,农机总值4.7亿元,拥有各类拖拉机1.45万台,各类水稻插秧机4300台,耕、种、收主要环节机械化程度达到98%以上。农业装备结构持续改善,农机化水平迅速提高,为我市粮食生产连续五年突破十亿斤大关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落实各项农机化发展政策的工作中,我市规范操作程序,全程信息公开,加强廉政教育,强化责任监督,规范农机购置补贴档案管理,推行“自主购机、定额补贴、县级结算、直补到卡”,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自主权和选择权,激发了广大农民购置农机和使用农机的巨大热情,使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实现了农民得实惠、政府得民心、企业得效益。十字街农机大户马春龙近年来购买农机20余台, “去年我又新添置了一台旋耕用小型拖拉机共计4万元,国家补贴1万多,算下来自己花了不到3万元,这台机器主要在自家大棚里使用,一年下来大棚毛收入也不止3万多,一年就把买车钱给挣回来了。”从2004年国家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以来,全市落实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10640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1.6万台,拉动农民和农机合作组织投入近24800万元,农机经营总收入突破28.5亿元,受益农机户达到8600多户。
全程服务 惠农政策扎根沃土
国家和省市创新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归根结底就是要让农民真正得实惠。如何将政策原原本本落实下去?怎样保证政策落地有效?实际工作中,我市摸索着走出一条以服务促落实的发展之路,切实将农机惠农政策植根沃土、开花结果。
2004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之初,我市采取典型引路措施,以点带面加快水稻全程机械化步伐。当时,前阳五四农庄经过多年垦荒,已有水田面积4000亩,每年插秧收割都是场长最头痛的事。2004年经农机部门论证、推荐,该农庄一次购买延吉插秧机10台。从水稻育苗开始,农机管理部门就组织农机农艺专家全程指导、服务,由于指导全面、服务到位,全农庄4000亩水田全部实现机插秧。不仅当年收回插秧机投资、而且还节省了部分雇工费用。成功的实例,引来了广大农民的关注,农民购机热情逐渐被点燃,农业机械化成星火燎原之势在东港大地蔓延铺开。
农民对一项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关键在培训质量。为了使农民真正了解掌握农机新技术,保证机具正常作业发挥效能,多年来,市农机部门与农艺部门紧密配合,根据东港地区实际情况,组织专家,科技人员精心编写了“水稻双膜育苗与机插秧技术”“水田耕整地作业质量标准”“水稻收割机操作与维护”等宣传材料。并想农民所想,在培训班、现场会上将专业术语通俗化,语言措辞大众化,深入浅出地讲解,让农民朋友听的懂,记得牢,推动了水稻机械化技术应用。仅2016年就培训农机人员2788人,培训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员72人,合格率达100%。
随着国家农机补贴政策进一步深入,农机产品三包服务主体也发生较大变化,市、县农机推广站成为产品三包服务的主力军。水稻生产季节性强,技术指导、三包服务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机主力军作用,在春播、秋收前,市农机推广部门都准备相当数量的三包配件、技术资料,及时深入营机户家中,帮助检修调整机具,确保机具状况良好。为了方便农户报修解疑,我市农机部门还开通两部热线电话,实行季节性24小时值班。服务人员电话24小时开机、保证通信畅通。农忙季节农机服务队科技人员不顾身体疲劳、全天候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故障排除,早出晚归,顾不上吃饭都是常有的事。据统计,近年来,我市共派出技术服务人员近600人次,为用户解决难题,排除故障2千余次。
同时,我市进一步加强源头管理,强化全程监督,切实抓好农机安全。2016年,经过笔试、路试和挂接机具等科目考试,共计66人考试合格,51人获得拖拉机驾驶证,15人获得联合收割机的驾驶证。年度参检车辆达4100余台,路查田检各类农机隐患排查6100余人次,检查水稻联合收割机120余台次。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事故演练培训,多年来全市未发生重特大农机事故。
合作共赢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速
“合作才能共赢”,这是我市在推广农业机械化发展中探索出的又一条新路径。
“单打独斗不行,以前自己有四、五台农机,但是遇到农忙季节,还是不够用,干了这个干不了那个,一年四季干不了多少活,也挣不了几个钱。前几年,在市里的支持鼓励下,我和附近村几个农机户合伙办了个合作社,有活大家一起干,这个做不了那个做,你忙不过来我忙,有钱大家一起挣,挺好!”北井子镇临海村乐田农机合作社负责人田长军说。乐田农机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短短几年间,合作社由最初的6户发展到目前的几十户,插秧机、收割机等农机数量由最初的20余台增长到目前的近百台。在政策的引导和市场的竞争压力下,广大农机户组团共发展的市场意识不断增强。截至2016年,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2个,比上年增长7%。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农业机械2572台套,固定资产总额近1亿元,耕种收全程化作业服务面积达24.8万亩。
春种秋收,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只顾弯腰劳作的农民如今已越来越少,悄然取代的是千里转战的“铁牛军”。我市自2001年开始探讨实践水稻机收跨区作业,巧打时间差,一方面引进外地收割机来我市跨区作业,满足农民对机收的需求;另一方面引导扶持我市农机户“走出去”,促进多地农机户间合作交流,为农民增加收入、带动就业创造了新渠道。近年来,每年来我市跨区作业的各类收割机多达500至600台,作业面积30万亩,我市北上黑龙江、吉林外出各类收获机200台,作业面积11万亩,台均收入3万元。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蓬勃发展,农机服务组织更加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方,这为为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注入动力。许多种粮大户以农业机械化为坚强后盾,大胆推行规模经营。椅圈镇种粮大户于化年告诉笔者,他在椅圈镇承包土地种水稻已有七、八年了,承包亩数由早年的400多亩发展到2016年的800亩,他与乐田农机全作社合作多年,合作社包机耕、机插、机收,去年除去农机作业费用和成本,亩纯收入300多元。“比起以前,现在和农机合作社一起合作干活,不仅省心,还省时、省力、省钱,我们的承包项目也越做越大了。”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已达到了46.5万亩,全市水稻种植经营面积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1000余户。
活用政策、强化服务、合作共赢,一整套农业机械化组合拳的持续发力,在带给广大农民带来丰厚效益的同时,也给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增添了动力源泉,改变着农业生产的传统模式,释放着农业生产的活力,耕耘着沃野千里的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