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价格十倍于国产犁,但德国雷肯公司生产的翻转犁在我国东北地区深受农民欢迎。近日,新华社记者实地走访位于德国西部小镇阿尔彭的雷肯公司总部。
从零部件锻压与焊接,到阴极电泳涂装,再到总装,记者看到雷肯公司偌大的厂区内,各车间、各工种配合得井然有序。相比大众、奔驰等汽车公司的生产线,雷肯公司的农机生产线智能化程度不高,但产品的多样性很强、个性化突出。
雷肯公司首席执行官冯德莱对记者表示,雷肯公司年产农业机械约1.5万台,出口率69%,“中国市场上,翻转犁卖得最好”。
“在设计、用材和质量上,拥有200多年发展史的‘雷肯犁’有着独特的竞争力,不怕其他农机生产企业仿造,”冯德莱自信地说。
百年传承的用料和工艺
雷肯公司所在的阿尔彭小镇距鲁尔区主要工业城市杜伊斯堡30余公里,而鲁尔区是德国历史上最主要的钢铁生产基地。农机生产需要大量的优质钢材,仅就这点来说,雷肯公司已占据“地利”。
在雷肯公司出口部经理魏斯曼的陪同下,记者走进零部件锻压车间。记者注意到,车间内仅有个别打磨、焊接工位采用了机器人,大多数工位都有工人参与。上件、按钮、观察、取件……工人们操作大型数控机床颇为熟练。
魏斯曼告诉记者,由于耕作环境各异,农机的零部件各式各样,偏向于个性化生产,因此不能简单进行批量生产。在对钢材的加工上,雷肯拥有自己独到的工艺,使得零部件的硬度和表面光滑度得到保证,从而保证农机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在一座颇具复古风格的车间内,记者看到斑驳的墙面上保留着雷肯公司的获奖记录。魏斯曼介绍说,该车间建造于上世纪30年代。虽然雷肯公司不断扩建新厂房,但这座老车间依然在使用,传承着公司的精神和文化。
翻开雷肯公司的历史,我们了解到,这个家族企业始建于1780年,现已传至第七代。目前员工近1300人,年销售额达3亿多欧元。参观当天,记者在工厂里碰巧遇见第六代传人维克多·雷肯,一身棕色西服配上领带,显得精神矍铄。
尽管已经交棒给女儿尼古拉·雷肯,76岁高龄的维克多·雷肯至今仍有到公司“上班”的习惯,喜欢与前来公司参观的农民、经销商交谈,其中许多都是他的老朋友。
谈及用料与工艺,负责公司经营管理的冯德莱对记者说,虽然雷肯公司已在印度建立生产基地,并在俄罗斯和中国青岛设有总装厂,但雷肯农机的大部分零部件依然原产自德国。
坚守质量与创新
一直以来,雷肯公司生产的农机清一色地采用“天蓝色”。记者在采用阴极电泳涂装工艺的涂装车间看到,大型吊装机首先将冲压成型的零部件沉入一个大水池,以去除钢材表面的油脂;后将钢材部件吊起沉入另一个水池,进行去盐化处理;再用清水洗净表面后,将其沉入天蓝色电泳涂料中;最后送入烘干炉。
魏斯曼说,一丝不苟地执行生产流程,并且不断精益求精,才能确保产品质量。
不过,在冯德莱看来,质量只占成功要素的20%,更多地需要依靠创新,只有坚持创新,才不怕被仿造。就翻转犁来说,一些雷肯公司专有的创新设计使犁具的使用效率大大提升。
魏斯曼说,雷肯公司目前的研发人员数量占10%左右,每年投入研发的资金约占销售额的5%,在同类企业中处于较高水平。他指着厂区内的一座白楼对记者说:“那里是新建的研发中心,是雷肯公司成功的秘诀所在,我也无权进入。”
以开放的个性化生产拓展市场
就在记者探访雷肯公司的过程中,陆续来了多个参观团组。魏斯曼说,雷肯工厂欢迎参观,每年公司接待的参观人数不下5000人,其中不乏耕作一线的农民。“他们在参观中与我们交流,提出改进需求,有利于双方建立信任。”
基于开放的交流,雷肯的农机生产得以不断追求个性化。针对不同的土壤环境和天气条件,雷肯推出了不同大小和型号的农机,帮助农民在自己的耕地上提高耕作效率。
2009年,雷肯农机开始销往中国。冯德莱说,雷肯农机在中国市场发展迅猛。“截至2016年,雷肯在中国的销售额增长了8倍。中国广阔的市场具有无限发展潜力。”
不追求大而全,而是在细分市场上坚持走农机生产专业化、差异化之路,是雷肯公司历经200多年而不衰的重要法宝。冯德莱总结道:“只有懂得农业的人,才能生产出高品质的农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