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立枯病是育秧期间威胁较大的常见主要病害之一,多由不良环境诱致土壤中致病真菌寄生所致,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造成秧苗不足,影响水稻产量。现将我站多年下乡总结出来的水稻立枯病的病因与防治经验与我市稻农分享,以便能够育出更好质量的秧苗。
水稻立枯病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真菌性立枯病:由于发病时期的不同可分为芽腐、基腐和黄枯3种类型
芽腐:稻苗出土前后就发病,芽根变褐,鞘叶上有褐斑或扭曲、腐烂。种子或根有粉红色霉状物,在苗床上呈点、块分布。
基腐:多发生在立针至二叶期,病苗心叶枯苗,茎基部变褐色,叶鞘有时有褐斑,根系变黄或变褐,茎的基部逐渐变成灰色,腐烂。用手提苗时茎与根脱离、易拔断,在苗床上呈不规则簇生。
黄枯:我地易发生,应严防。
病苗多发生在三叶以前,叶片呈淡黄色,并有不规则的褐色斑点,病苗较健苗矮小,心叶卷曲,前期早晨叶尖无水珠,后期干枯死亡,在苗床上可成片发生。
生理性立枯病:也就青枯,在我地最容易发生,应严防。
多发在三叶以后,发病初期光合产物在叶片中积累,叶片发青,发病中期早晨叶尖无水珠,中午打卷,心叶卷筒状,早晚恢复正常,发病后期稻苗萎蔫而死。用手提苗时可连根拔出,在苗床上成片或成床发病,危害严重。
主要原因:
1、气候低温多雨,光照不足。
2、部分稻农采取本田小棚育苗,未能进行高台作床,苗床较低。
3、在PH值较高的本田育苗,播种时苗床营养土质量不佳、调酸效果不好,苗床返盐碱严重。因而造成水稻苗床温度低,PH值过高,秧苗长势弱,不扎根,秧苗素质差,抗病能力下降,导致水稻立枯病的发生。
真菌性立枯病的防治:
1、进行严格种子和床土消毒。种子消毒可用"901"药剂100克或"一浸灵"80克兑水50公斤浸40公斤种子,浸5-7天,每天搅动2-3次。床上消毒可采用各类多功能壮秧营养剂或用25%"敌克松"50克兑水30公斤,浇20平方米床面。
2、在苗期进行药剂防治。于水稻1.5叶期还应进行药剂防治,用50%"立枯净"25克或38%"恶枯灵"30克,兑水30公斤浇20平方米苗床,这样对水稻真菌性立枯病有较好预防和治疗作用。
生理性立枯病的防治:
1、降低播种量,每1平方米苗床播芽种250-300克,
2、采取高台大中棚育苗,苗床要高出地面20厘米,降低床土水分,提高床土的温度。
3、在盐碱地育苗时,苗床要设置隔离层,即用水稻育苗盘上覆2厘米营养土,防止返盐又可提高地温。
4、严格控制育苗期温度,白天温度应控制在20-28℃,夜间为10-15℃。
5、床土调酸,为秧苗生长创造最适PH值,把床土PH值控制在4.5-5.5。盐碱地育苗在播种前调酸的基础上,还应进行苗期调酸,在水稻1.5叶期浇500倍硫酸水,防止返盐。
6、在青枯病发病初期每1平方米苗床用20ppm"生根粉"150-200克药液进行叶面喷雾,促进水稻快发根、多发根,防止立枯病发生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