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农机化工作坚持农业机械化引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思路,牢固树立为农服务的思想,依靠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农机装备和综合机械化水平实现了新跨越。
农机装备实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底,全市农机总值达到28.5亿元,比2010年末增加12.23亿元,增长80.9%;总动力达到296万千瓦,比2010年末增加45.83万千瓦,增长18.5%;平均每万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4404.8千瓦,比2010年末增加666.1千瓦。全市农机装备结构实现由小型向大中型、传统型向高性能型的历史性转变,农机装备数量和质量有了一个新的飞跃。
农机作业水平明显提高。2015年全市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比2010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6%、86%、52%。全市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机插和机收分别达到92%、96%,比2010年末提高45.5和8.8个百分点。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50%,为2010年末的7.1倍。
农机购置补贴成效显著。5年来,全市累计落实各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07亿元,购置机具3.4万台(套),带动农民投入9.5亿元。农机购置补贴覆盖全市8个农业县(市)区,形成了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以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巨大农机消费市场,推动了全市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取得重大突破。5年来,全市建成3个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和2个玉米生产机械化示范县(市),重点示范推广了保护性耕作和农机深松整地新技术。共推广保护性耕作核心面积80万亩,辐射面积达到200万亩,累计推广深松整地230万亩。新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每亩增产粮食15%—20%的良好效果。五年来,全市累计推广新机具10万余台(套),推广免耕播种机2271台、大中型拖拉机5000台、玉米联合收割机1530台、高性能水稻插秧机500台、高性能水稻联合收割机200台、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33套、高性能植保机械200台、秸秆还田机械260台、推广花生收获机械100台。
农机教育培训硕果累累。5年来,以农机化学校为依托,重点抓了农机管理干部、农机技术人才、农机驾驶操作员和农机行政执法人员等“四个队伍”建设,大大提升了全市农机队伍的整体素质。全市五年累计培训农机管理人员、农机技术人员、农机操作人员20万余人次,农机职业技能鉴定人数达到500人。从事农机工作的人员普遍得到培训,农机操作手熟练掌握2种以上农机操作技能,农机新技术得到广泛普及。
依法治机工作再上新台阶。5年来,全市各级农机部门加大依法治机力度,农机法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机安全生产强化源头治理,重点加强对享受国家补贴政策的农机具的牌证照管理。共新增农机驾驶员6000人,新增拖拉机、联合收割机7500台,农机安全监理发挥了为农民现代化作业保驾护航的积极作用。农机质量投诉监督机构基本健全,建立市级机构1家,县级机构5家。共接到农机质量投诉案件93件,受理55件,其中调解成功43件,调解成功率达到78%,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212.61万元。农机维修和供应市场进一步规范,全市网上申报农机维修企业135家,建立特约农机维修服务网点8家。
农机服务组织改革创新取得明显成效。5年来,全市加快农机服务组织改革创新步伐,各地顺应农机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培育壮大了农机专业协会、农机合作社、农机经纪人等新型服务主体。目前,全市已拥有农机合作社257个,是2010年末的2.3倍。
农机工业飞速发展。我市现有农机生产企业50余家,年生产能力6万台,产值达4亿元。龙头企业为辽宁现代农机装备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是播种、整地、收获、新物质能源系列。辽宁宁越农机装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出适合我市机收作业的玉米联合收割机,受到广泛欢迎。到2015年我市建成拖拉机生产线2条,玉米联合收割机生产线1条,填补省内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