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主办、锦州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局承办的“全秸秆覆盖地复式耕种作业技术示范推广现场会”在锦州市义县顺利召开。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锦州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各市县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负责人出席了此次活动,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胡所长及其带队的“全秸秆覆盖地复式耕种作业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组成员和天津市津旋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参加了演示会,参加活动的还有来自农科农机领域的科研和农技推广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来自十里八村的种植大户、农机大户和当地农民,共计150多人参加此次活动,场面空前热烈,农民热情高涨。
会上,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胡所长为与会人员详细介绍了南京所创制的“全秸秆覆盖地免耕播种联合作业机组”的创新思路、结构原理、适应范围、制造条件状况,并进行了现场演示。2BM-12型播种机在演示现场一次性完成了秸秆切碎、清秸、苗床整理、施肥播种、播后覆秸等作业工序。碎秆在地块上覆盖均匀,远远看去就像一块秸秆编织的“地膜”。在演示现场,机组呼啸着完成一道工序后,来自十里八村的农民朋友迫不及待的跑向播种后的地块,用手扒开地表的秸秆和碎土,想看看是什么效果,查看后,发现行距、株距、播种深度和播种量都非常精确,有的农民朋友说“咱家要是有一台这玩意,以后可省心了”。
实际上,为了试验新型农机技术,9月下旬由胡所长带队的“全秸秆覆盖地复式耕种作业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组一行10人就来到了位于义县城关乡的试验基地,对全秸秆覆盖地免耕播种联合作业机组进行调试。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大多来自南方,对东北气候极不适应,但正式因为他们的不怕辛苦和一心钻研,才造就了在“全秸秆覆盖地复式耕种作业技术示范推广现场会”后的广受赞誉,并为该项技术在辽宁乃至全国地区的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统耕作技术中,针对联合收获机作业后形成的全秸秆覆盖地,需要先将前茬秸秆清理干净,再旋耕整地后播种。虽然不少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近年来研发出了不少免耕播种设备,但由于技术问题,全秸秆覆盖地免耕播种技术始终未能得到大面积实际应用,传统耕作技术耗工耗资,耽误农时的情况仍然存在,大面积秸秆焚烧和城市雾霾污染问题仍然屡禁不止,这些问题都亟需解决。
全秸秆覆盖地免耕播种技术是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的创新技术,该技术已申请四项国家发明专利。“全秸秆覆盖地免耕播种联合作业机组”是由胡所长团队通过深入调研、多轮方案论证和多年试验优化提升,创制出的新型耕种装备。自2012起在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河北5省进行了麦茬全秸秆覆盖地机械化免耕播种,花生、大豆、玉米等适应性试验与示范,累计试验示范面积500多亩,经过多轮的试验改进,2013年7月,新技术正式崭露头角,面向世人。
全秸秆覆盖地免耕播种作业技术解决了常规条件下免耕播种挂草壅堵、架种、晾种、三大难题。将待播区内地表上的秸秆捡拾粉碎,推送提升后向后端抛撒;趁秸秆未落下的空当完成破茬破土、苗床整理,并在地表无秸秆的洁区施肥播种;随后粉碎后秸秆再均匀覆盖于播后地表,整个施肥、播种、覆土作业在无秸秆影响、“洁净”的区域内完成。基于上述技术成功研制成的“全秸秆覆盖地免耕播种联合作业机组”可一次性完成碎秸秆、清秸、浅旋、播种、施肥、播后覆秸等作业工序,整机作业顺畅、可靠、高效,播种质量高,播后秸秆均匀覆盖地表,肥效化利用好,保墒保温,该项技术和机组能广泛应用于小麦、棉花、玉米、水稻等作物收货后,在秸秆未做任何处理的田块上,直播花生、大豆、玉米等多种旱作物。
同时,该项成果和技术也拥有良好的生态效应。因秸秆焚烧问题依然严禁不止,造成的环境污染、交通阻滞等已成为公众和各级政府高度关注和痛心疾首的问题。南京农业机械化所研发的该项技术投入使用后,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因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缓解并最终解决此种状况,还可以为土壤提供充足的能源,改善土壤的结构,降低土壤的水分蒸发速度,保持耕层的需水量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