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铁岭市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多措并举、狠抓落实,打响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攻坚战”。三年来,铁岭市对水稻生产机械化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投入的人力物力前所未有,取得的成效前所未有。到2014年底,铁岭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94.6%,其中机械插秧水平达到87%,比2012年提高了40个百分点,彻底改变了农民种植水稻“三弯腰”的历史。
一、靠领导推动,建立责任机制
2012年5月26日,时任省长陈政高在开原市主持召开现场会,专题研究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6月1日,市政府办专门下发《关于推进全市基本实现水稻插秧机械化工作的通知》,明确了2013年全市新增机械插秧26.5万亩的工作目标,并将任务指标分解到各县(市)区。随后,市政府办下发了《全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实施方案》,成立了涵盖农委、农机、水利、发改委、财政等多个部门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级政府具体职责。市长、主管副市长多次召开水稻生产专题会议,定期听取各县(市)区工作汇报。春季机械插秧期间,市农机局每天向市政府主要领导报送机插秧作业进度统计表,对进度慢的及时督导。市政府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市农机局与各县(市)区农机主管部门签订责任状。各县(市)区也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乡(镇)、村(屯)、地块。市县农机部门每年于春季插秧期后,组成检查组实地测量,通报全市,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靠宣传发动,形成农民自觉
广大农民是实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主体,也是最终受益者,只有形成农民的内在自觉,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才能迎来历史性的飞跃。三年来,市县农机部门利用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水稻机械插秧技术优势,累计制作专题片42期、刊发信息63篇。同时利用农村大集等机会,发放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资料2万余份。市县农机技术推广部门以水稻机械化盘育秧技术为重点,共举办各类现场会50多次、培训班100余期,培训农民1万多人次。每年春耕生产期间,全市100余名农业技术专业人员放弃休息时间,奔走于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通过大力宣传发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节本增效、减轻劳动强度的优势得到稻区农民的广泛认可,形成了良好发展氛围,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三、靠政策牵动,奠定装备基础
铁岭市严格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和水稻大棚育秧补贴政策,补贴资金重点保证建棚材料、插秧机、机械育苗设备和秧盘的购置需求。市政府出台插秧机手培训补助政策,每培训1名机手补助300元,市县财政累计投入培训补助资金124万元。市农机局积极与农行、农发行等金融部门协调,为合作社、农机户提供机具抵押贷款,解决农民流动资金不足难题。对每栋标准育秧大棚市县财政补助2500元,共计投入440万元。三年来,全市共补贴水稻生产机具5900台,其中育秧成套设备262套、插秧机1386台、收获机207台,共投入补贴资金7800万元,拉动农民投入2亿多元。通过政策牵动,全市水稻生产机械快速增加,充分保证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需要。
四、靠合作社带动,实现示范效应
农机合作社技术强、机具全、组织化程度高,有利于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市农机局因势利导,在全市水稻主产乡镇扶持建立水稻生产农机合作社86个,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铁岭县万鑫农机合作社成立2年来,带动了新台子镇整镇2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2013年,开原市农机局为八宝镇宏大农机合作社安排补贴资金200万元,扶持其发展壮大,实现了八宝镇、三家子乡、庆云堡镇全区域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昌图县宝力镇信德农机合作社实行“四统一、四集中”生产经营模式,即统一品种、统一购肥、统一购药、统一工厂化育秧,实现集中整地、集中供水、集中插秧、集中收获,极大提高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2014年,全市水稻生产农机合作社流转土地20多万亩,实现机械插秧40多万亩,占全市机械插秧面积的50%以上。
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解放农业劳动生产力、减轻农民劳动负担的需要,更是一项重大的农业丰收工程和惠农工程。下一步,我们要在人员素质提升、农机农艺融合、资金支持、合作社发展等方面,积极主动提供全面、全程、深入服务,进一步巩固全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成果,持之以恒地推动农业机械化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加均衡、更可持续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