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水稻生产机械化能高速发展是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补贴政策拉动分不开的,为保持目前的高水平,最终使其成为农民自觉、自愿、自发的行为,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1、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建立长效机制。
建议将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继续摆在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上。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应切实担负起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组织和管理职责,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共同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农机培训、推广、监理部门要切实肩负职责。财政部门要建立长效的政策扶持机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优先支持农民购买水稻生产机械装备。鉴于3到5年后2013年购置的大量插秧机将进入报废期,为保持必要的插秧机的保有量,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育插秧机具的倾斜应长期坚持。
2、加快土地流转,建立专业化的农机服务组织。
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机工作的有力抓手,是中国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必由之路,但受土地规模化程度制约。
建议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因地制宜地引导和鼓励农民将农田进行重新规划,推进土地流转进程,实现规模化经营,切实解决机械化作业瓶颈问题。
建议各级农机主管部门指导农机专业合作社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创建品牌,支持引导其开展跨区作业,发挥其农业生产主力军作用。在大力推进水稻跨区机械插秧和机收获作业同时,也要加强政府对中介服务组织的培育、引导和监管,规范农机作业市场。
3、加强媒体宣传,将现场示范与培训结合,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
建议各级政府支持农机部门召开现场演示会、经验交流会,开展科技下乡等工作,宣传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协调新闻媒体的力量,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农户的积极性。财政部门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召开培训班和现场会,大力培训农机技术人员、农机手。重点解决机械化育苗、提高插秧机操作熟练程度、研究和交流水稻机械化作业的质量标准。通过不同层次的宣传、示范、培训,为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奠定坚实的舆论和技术基础。
4、加强监管,建立健康的农机市场。
健康、高效、多功能的农机市场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建议加强农机维修体系建设,加强对生产企业、经销商的监管,建立规范的市场管理体系,以保证整机、零部件、维修服务质量,使所有机具都能正常使用,确保作业数量和质量。
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机科研的资金投入,由农机院校、科研机构和推广机构等引进、研究一批性价比高的水田作业机具,改变水田作业机械由日本品牌垄断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