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80年代初仅有设施种植面积1.7万亩,基本上以中小棚、简易温室为主;而到2007年,天津市设施种植占地面积据不完全统计已达到32.2万亩,形成以中小棚、大棚、简易温室、一代温室、二代温室和连栋温室(现代温室)多元化共存的格局,但仍以中小棚、大棚等简易设施为主。2007年8月,天津市委、市政府新农村建设20条意见的确立和实施,掀起了设施农业建设的新高潮。2008年全市新增设施占地面积15.2万亩,已建成面积10.2万亩,在建面积0.99万亩,共涉及到11个区县和农垦集团的97个乡镇,426个村。到2009年10月,全市又新增设施占地面积13.42万亩,已建成面积10.09万亩,在建面积2.26万亩。天津市设施农业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
据统计,天津市设施蔬菜随中小棚、大棚、简易温室、一代温室和二代温室的升级,产值从每亩0.5万元提高到1.7万元;食用菌从每亩0.8万元提高到4.9万元;果树从每亩0.9万元提高到1.7万元;现代温室花卉产值最高可达百万元,整体效益增长显著。设施农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已成为当前天津市农业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并为市场平抑物价、保障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两年来,天津农机系统组织科技人员对国内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及装备现有成果进行调研,初步摸清了国内大专院校及企业的生产研发现状;制定了温室大棚微耕机和物理农业设备购置补贴标准,将微型耕整机、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系统、声波助长仪、畜禽舍空气电净化防病防疫系统等10个品种纳入了政府机具购置补贴目录,补贴比例为30%。到2008年底,补贴微耕机和物理农业设备4688台套,发放补贴资金312.314万元;2009年政府机具购置补贴目录中新增了畜禽粪便处理机、卷帘机等两类与设施农业有关的设备,截止到目前,全市已补贴设施农业机具和设备4083台,补贴资金541.388万元;2008年6月,在西青区杨柳青菜博园2万平米的智能温室内,一次性安装了空间电场、臭氧防治、二氧化碳气肥增施、电子杀虫等物理农业设备100台套,设备总投资72.8万元。这些设施设备的安装,对天津市物理农业工程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推广、普及形成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一大亮点;并加强了对设施农业项目实施的管理力度,确定了一大批课题、项目,以科技项目、购机补贴、设施补贴、宣传培训、示范引导为支撑,是又好又快发展设施农业的主要措施和经验。
天津市设施农业近两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设施装备、蔬菜育种、农产品保鲜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先进成果,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特别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天津设施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设施农业整体装备水平差,效益偏低。目前,80%以上为简易的1-2代温室,冬季只能生产一些耐寒蔬菜,果菜类基本靠外地调运。可进行冬季生产的高效日光温室面积不足10%,且机械化作业水平不足30%;设施农业研究综合集成度低,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农艺技术与专用品种等集成研发平台尚未建立,各学科研究尚处于分散、自发状态,各项技术尚未形成集成优势;土传病害等造成的连作障碍明显影响蔬菜产量、质量与效益;土壤肥力低下、营养失调、次生盐渍化等严重影响蔬菜生长发育;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影响了掌握先进设施栽培技术。
因此,天津市设施农业生产急需向设施结构标准化、温室建设大型化、作业管理机械化、环境监测自动化方向发展。具体来说,即根据天津市的自然条件、栽培制度、资源情况等因素,设计出适合本地条件,能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的一种至数种标准型温室,构件由工厂进行专业化配套生产;逐渐向大型化、超大型化是发展温室建筑的趋势,大型日光温室具有内部温度稳定,日温差小,便于机械化作业,相对造价低等优点;耕整地、育苗、嫁接、移栽、节水灌溉和施肥、植保及卷帘等环节,都需用机械作业,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发挥科技支撑农业发展的最大潜能;应用温室环境监测系统,自动监测一天中不同时间或不同条件下的温度、湿度及光照,用人工或机械定时、定量地进行调节,保证设施环境中达到最适合作物生长发育的条件。
综上所述,天津市在设施农业领域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支持设施农业共性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加强宽领域、深层次的协作,积极探索设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实现产业不断升级。为此,天津市决定每年建立一批设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技术引进、示范推广项目,用科技项目带动和支撑设施农业发展;定期组织召开多部门参加的设施农业发展总结交流会,互相学习,共同促进设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整合资源,争取支持,加强设施农业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把发展设施农业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