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市今年遭遇旱灾,给种植业带来了损失。那么怎样才能有效进行避灾减灾呢?日前,记者来到市农机局,向农机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久文请教了农机耕作新技术在抵御旱灾上起到的作用。
据了解,阜新市于七年前在两县推广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到现在已有120多万亩。由于其实行全程机械化,降低了种植成本,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培肥了地力,起到了很好地“旱能增墒,涝能蓄水”作用,保粮增收效果明显。
李久文介绍,如何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提高雨水利用率,是改善旱地农业生产条件的主要手段。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多蓄天上水、保存地下水和提高雨水利用率,同时,增加土壤有机质,是发展旱地农业最经济、最有效、最现实的办法。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在能够保证种子发芽的前提下,通过少耕、免耕、化学除草技术措施的应用,尽可能保持作物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水蚀、风蚀,培肥地力,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农业耕作技术。其主要内容包括: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秸秆、残茬与表土处理技术;杂草控制及病虫害防治和深松技术。主要特点是用作物秸秆和残茬覆盖地表,以减少雨水地表径流和水分蒸发,提高雨水利用率;深松打破犁底层有利于雨水的下渗保存和作物根系的生长,提高雨水的贮量;秸秆腐烂形成大量的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利用免耕、少耕技术,减少对土壤耕作层的破坏,降低生产成本。其作业程序为,玉米联合收割机收获(同时秸秆还田)→地表根茬处理→机播种→化学人工除草→中耕施肥(防治病虫害),取代了传统“灭茬→深耕翻→耙地→除草→运土杂肥→施肥整地→播种→镇压→除草→防治病虫害→收获”的作业工序。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足够的秸秆覆盖地表,减少耕作次数、生产成本低、粮食产量增加。
今年旱灾对玉米收成影响极大,减产已成定局。但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和膜下滴灌技术的农田,虽有减产但影响不大。这就是科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