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阜新市遭遇六十三年来最为严重的夏旱。据统计,截至8月末,全市水库蓄水量6600万立方米,较7月初减少900万立方米,河道断流230条,3159眼机电井出水不足。全市受旱作物面积曾一度达到540万亩,占全市总播种面积的68%。预计粮食因旱灾减产20亿斤左右。
面对旱情给粮食生产带来的严重威胁,阜新市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积极开展抗旱减灾,尽最大努力确保粮食生产少受影响。启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水源,优先保证口粮田、种子田、设施农业和花生、果树等经济作物的抗旱用水。截至目前,全市日投入抗旱5.2万人,启动机电井、方塘、泵站等水源2.5万余处,抗旱浇灌面积113万亩。期间,节水滴灌工程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介绍,虽然旱情如此严重,但凡是水利工程条件好的地方,尤其是有节水滴灌设施的耕地,今年收成基本都有保障。
在于寺镇官营子村种粮大户张庆年的节水滴灌项目区,一片片玉米株株挺拔,郁郁葱葱,抽條拔穗,丰收在望,跟其他地方的玉米株苗焦黄、颗粒干瘪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张庆年乐呵呵地说,“估计今年收成也孬不了,虽然遭大旱,但用上了膜下滴灌,亩产与去年也差不多。”
张庆年说的膜下滴灌,就是节水滴灌工程。去冬今春,在他流转的土地里,新打大口径机井100多眼,发展膜下滴灌玉米。现在,整个农场共有大、小口径井200眼,加之其他水源,2万亩耕地全部实施节水滴灌。今年7月份以来,旱情严重,工程充分发挥了效益,所有地块先后浇了三遍水。撩开白色的塑料地膜,只见膜下铺着黑色的塑料软管,上面均匀地开着小孔,水从不远处的水源引过来,从塑料软管的小孔滴到泥土里,这种灌溉方式有很多显著的优点:节水、节肥、省工、增效……“别小看这一管一膜,抗旱能力非常强。这么旱的年头,咱要不是借了膜下滴灌的力,玉米不可能长这么好。”张庆年感慨地说。
同样,在国华乡富士村,2013年建设的3000亩节水滴灌玉米地已经浇了4次水,长势良好。据该乡乡长介绍,今年的大旱让群众更加认识了节水滴灌的抗旱威力,“大家的意识开始转变,都急着要搞节水滴灌”。
有无节水两重天,一根根细小的滴灌管带,却成为了百姓与旱魔抗争的最有力武器。 受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阜新水资源匮乏,十年九旱。节水滴灌工程成为从根本上扭转“雨养农业”局面的一条有效途径,适合阜新市情。2011年秋季,节水滴灌工程在阜新市率全省之先启动实施,截至2014年春季,全市累计建设各类水源1.9余万处,控制灌溉面积155万亩。从2012、2013年的收成来看,应用节水滴灌设施的玉米平均每亩增产230公斤、花生平均每亩增产100公斤、果树平均每亩增产200公斤、其他经济作物平均每亩增产150公斤。此外,实践也表明同种作物在同等栽培管理水平条件下,实施节水灌溉工程的地块比常规种植地块要节水60-70%、节肥50%,同时大大的节省了劳动力。今年旱情发生后,在各级水利部门的组织指导下,旱区节水滴灌工程全部及时启动,尽最大可能减少灾害损失。与此同时,全市2014年度节水滴灌工程地块已全部落实并完成项目申报工作。共计落实地块35.4万亩,其中阜蒙县18.5万亩、彰武县15万亩、各区合计1.9万亩。水利部门正在有序推进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并将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组织开工建设,力争年底前完成水源工程的地埋管路铺设,确保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