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高温少雨近两个多月后,张庆年望着眼前的一大片田地,依然不愁田里的玉米没水“喝”。
张庆年是阜蒙县于寺镇官营子村种粮大户,今年在原来租赁经营1000多亩地的基础上,租赁经营面积扩大到2万亩,创办成我市目前规模最大的家庭农场。经与土地出让农户商定,每亩按500元年租金支付给农户,于春播时兑现租金。
8月19日,记者看到浇灌过多次水的玉米,一片郁郁葱葱,果穗长势良好,颗粒饱满,一片丰收景象。这跟此前记者在很多地方看到的玉米株苗焦黄、颗粒干瘪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俺估计今年收成也孬不了,虽然6月24日后这儿没有下过透雨,但因为实施了玉米膜下滴灌,预计亩产与去年差不多。”张庆年说。
张庆年掰下一个玉米,蹲在自家地头介绍说,官营子村因为多是沙土地,很难储存住水,土壤墒情差,经常面临干旱缺水困扰。所以,种粮食要想收成好,要靠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农艺相结合,“不过,俺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把水用好,这样天再旱也可以稳获丰收。”
那么,干旱少雨的情况下,张庆年是怎样保证农田用水、保持粮食高产稳产的呢?
原来,为确保农场每块地都达到稳产高产,张庆年决定加大资金投入,实现农田水利化,经有关部门协调,他争取到节水滴灌工程项目,今年新打大口径机井100多眼,发展膜下滴灌玉米,部分地块先后浇了三遍水。现在,整个农场共打大、小口径井200多眼,使2万亩耕地全部建成水浇地。
记者撩开白色的塑料地膜,只见膜下铺着黑色的塑料软管,上面均匀地开着小孔,水从不远处的机电井引过来,从塑料软管的小孔滴到泥土里,这种灌溉方式有很多显著的优点:节水、节肥、省工、增效……“别小看这一管一膜,抗旱能力非常强。这么旱的年头,咱要不是借了膜下滴灌的力,玉米不可能长这么好。”张庆年感慨地说。
“这些水用不好,也不行,关键还得学会节水。”张庆年给记者算了一笔明白账:以玉米为例,用这种滴灌设备1个小时可以浇2.5亩地,只需水30立方米、肥料15公斤;如果用柴油泵“大水漫灌式”浇水,1亩地要2个小时,需水60立方米、肥料30公斤,这么一对比,每亩地节约用水48立方米,还大大提高了浇水速度、用肥效率,“而且用电力浇水比用柴油能省将近5元/亩。
每天清晨5点,种地30多年的张庆年都会准时来到田间地头,闻闻“泥土的清香”。眼下,张庆年有了新盼头:盼望着政府能加大力度推广这一节水、节能、高效的滴灌设备,让更多的种粮大户用上这种好设备,节约更多水资源。
“俺一直在想,设备、人工可以加钱买到,水资源没了,加多少钱也买不到了,节水不是为自己,也是为后代。”张庆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