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农业中的物理技术已经上升为“物理农业”,成为现代农业中的一大亮点。近日,大连市农机推广站物理农业专家刘滨疆作为物理农业研究的先行者,接受山东卫视《乡村季风》栏目“风云会”的采访,他为大家讲述了非一般的农业技术——空间电场的发展历程。
空间电场技术起源于刘滨疆研究员1988年主持完成的多项研发项目,这些项目涉及空间电场与动植物及食用菌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在刘滨疆研究员主持完成的项目中,他发现了大自然隐藏的一个秘密: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长以及病害的发生频度会受到大气电场的控制及影响。在1990年,刘滨疆研究员开始了空间电场生物效应的研究,发现正向空间电场不仅能调控植物光合作用还能有效地预防植物病害的产生,同时还发现了在正向空间电场环境中二氧化碳得到了增施,从而使温室植物生长速度提高近一倍,这就是空间电场产量倍增效应。在2004年至2007年,刘滨疆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畜禽舍微生物气溶胶空间电场间歇调控防疫病机理的研究”中,以实验数据,验证了空气微生物空间电场自动疫苗化的假说,进而确定了畜禽养殖领域中空间电场防病防疫的理论和技术方法。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范围的扩大,空间电场技术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它对植物、动物、食用菌的生长、发育、调控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环境安全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同样做出非凡的贡献,同时,也为未来物理农业的发展趋势指引了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