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县农机技术推广站针对辽西“十年九旱”的气候条件,积极向全县农民推广保护性耕作新型旱地耕作方法,实现干旱山区保水保土、增产增收和环境保护。
植被覆盖少,农田裸露,加之雨少干旱,风沙扬尘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义县农业发展的重大障碍。给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带来极大困难。对此,推广采用新的耕作方式,改变农民传统耕种习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已成为义县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
2012年以来,义县将保护性耕作项目的申报、试验、示范和推广纳入农机技术推广的重点工程,不断加大对保护性耕作的组织领导、技术力量、机具装备、服务水平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确保这项技术的实施。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保护性耕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保护性耕作综合协调和指导工作,下设办公室(科教信息股)负责项目组织、实施、调研、上报等工作。
二是技术服务到位。以农机技术推广站为技术实施主体,组建一支由站长负责,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服务队,进行标准化、规范化技术服务,并深入乡镇项目示范区解决技术问题。
三是机具引进到位。实行争取政策支持和内部挖潜并举的办法,积极向省市要项目,进行补贴配套,动员合作社自己购买机具,保证项目的完成。
四是示范推广到位。每年利用春、秋两季,举办保护性耕作、深松作业技术、免耕精量播种现场演示会,举办培训班,下乡送技术咨询等方式,让农民直观接受。
五是宣传教育到位。为了赢得全县18个乡镇政府和农民群众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了解支持,全面宣传保护性耕作蓄水保墒、节本增效、保护耕地、改善环境作用。并利用电视讲座、报刊专栏、发放传单等方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形成干部共识,让农民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