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铁岭县农机局组织召开2014年铁岭市保护性耕作玉米免耕播种现场会,各县(市)区农机局局长、各乡镇主管农业副乡镇长和农机站站长、农机合作社代表、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共计300余人观看了玉米免耕播种现场作业演示,此次参加作业演示的一共有4个生产厂家8个型号的玉米免耕播种机进行了玉米免耕播种机表演。
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实施以残茬、秸秆覆盖为主要内容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实现保土、保水、保肥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是旱作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发展保护性耕作农业是解决铁岭县县水资源短缺,治旱兴农的重要途径。我县地处辽北,水资源匮乏,十年九旱。春季多风少雨,大部分地块不能按时播种。旱灾最严重的2009年,很多乡镇6月初才开始播种,造成大面积减产、减收。连年大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地板结,土壤肥力逐年下降。水资源匮乏,旱灾频繁成为制约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保护性耕作采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免耕精播,可增加土壤水分贮存40—80毫米,减少地表径流量50%—60%,提高降水利用率17%—20%。每亩增加产量50千克,实施保护性耕作,可以有效抵御春旱,逐渐恢复地下水的动态平衡,缓解水资源匮乏的局面。
其次,发展保护性耕作是防治“沙尘暴”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据中国科学院沙尘研究所研究发现,“沙尘暴”的形成主要是裸露地表细小土壤颗粒飘移的结果,天空中悬浮的尘埃70%来源于农田。实施保护性耕作,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减少机车作业次数,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防止土壤沙化,有效防治“沙尘暴”。
第三,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实现旱作农业节本增效的重要手段。实施保护性耕作,与传统的耕作方式相比,机车可减少进地次数2—3次,平均每亩耕地可减少机耕费30—40元。大量秸秆、残茬腐烂后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施田量,达到既提高产量,又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是实现农业节本增效的重要手段。
最后,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铁岭县是个农业大县,农业生产在我县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生产规模小,农业发展需求与农业生产经营的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农业基本还是粗放型经营,制约了我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实施保护性耕作在实现增产增收的同时,达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是摆脱干旱和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保护家园造福人类的长远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