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完成情况:
1、机具及作业情况
2012年全县玉米收获机械保有量为38台,2013年新增玉米收获机29台,其中自走式22台,背负式7台。2013年玉米机械收获面积达到15万亩,较上年增加了3万亩。
2、培训方式
以农机校2楼教室为理论培训基地,同时设立2个现场培训示范基地:
示范点1:以房木德隆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现场演示培训基地。该社配备了自走式玉米收获机2台,小型玉米收获机1台,80马力以上拖拉机2台,小四轮拖拉机2台,深松联合整地机1台作为现场演示样机。聘请包括山东沭河、中收、辽宁实丰等生产厂家在内的专业技术人员亲自授课,保证了培训的质量。
示范点2:以郜家店铁臣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第二个示范基地。该社配备了2台大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1台小型玉米收获机,深松联合整地机1台,大、中、小型拖拉机4台作为演示样机。同时聘请山东沭河、河北雷肯、山东金亿等生产厂家在内的技术人员现场亲自演示授课,保证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两个示范点年作业面积分别达到了5000亩,通过现场演示和工作人员的大力宣传,辐射周边面积均达到了1万亩,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推广效果,为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推广和普及提供了有利保障。
3、培训人员
培训对象包括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农机大户驾驶操作手、乡镇农机站管理人员、新购玉米收获机械的用户。共举办2期培训班,总计培训人数达到124人,超额完成培训任务。
培训、宣传工作由县农机局、农机校会同两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点联合组织开展,共举办2次培训会和3次现场演示会,编制发放技术宣传资料3000多份。
4、培训效果
(1)经济效益
通过培训,农机手的理论水平和使用技能明显提高,都能掌握基本的维修调试技能,作业效率和质量也满足了作业要求。根据实际测查,培训后学员平均单机日作业量达70亩以上,与之前相比可多收获20亩地,而且机械化收获与人工方式相比,根据今年自然气候因素条件统计,机械化收获每亩需要费用120元,其中包括运输费用30元。人工收玉米费用为:收割45元/亩+扒玉米100元/亩+运输40元/亩=185元/亩。机械化收获可节省:185-120=65元/亩。此外,由于今年雨季降水量较大影响,根据实地考察平均亩效益可增产约25公斤。经济效益比较明显,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节本增效。
(2)、生态效益
实施机械收获后大量粉碎的玉米秸秆覆盖地表,在土壤中依靠自然因素发酵分解,秸秆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孔隙度增加2%-6%。土质疏松,通气性提高,犁耕比阻减少,贮存水分、养分能力增加。同时由于秸秆的覆盖,降低了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保护了土地资源,对充分合理利用自然降水,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具有良好作用。
(3)、社会效益
实施玉米全程机械化收获,可全面提高我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减少水分流失和土壤流失,防止沙尘暴,减少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有利于高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做法及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
成立了农机农艺融合领导小组,切实加强我县农机、农业部门有效结合;充分发挥我县农机和农业推广、农机校、乡镇农机农科以及合作社等部门的积极作用,整合资源,合力做好农机培训工作,积极促进玉米生产机械化进程。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认知程度
请来了县电视台《乡村在线》栏目组跟踪报道培训工作整个过程,制作专题片,在电视台播放,使更多农民得到认识。同时召开了2次培训会和3次现场演示会,由县农机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制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手册,现场免费发放到前来参观的农民手中,并聘请厂家技术人员现场讲解使用技术,让农民对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的先进性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做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改变传统的耕作习惯,促进全县玉米机收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3、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监督与管理作用
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逐步落实工作:
(1)实行证书管理,对培训达标学员发放“培训结业证书”。
(2)财政有关部门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参与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并加强对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以确保专款专用。
(3)农机局相关工作人员对培训过程做到照相和录像,作为本次培训管理的重要考核内容及参考材料,以便配合省农委和财政厅适时组织的项目检查验收工作。同时做好项目的总结工作及报送工作,按照相关规定要求,及时上报总结验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