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辽宁省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信息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农机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宗锦耀:加快发展大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作者:    发布时间:2010-03-31 【字体: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这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强调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并强调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深刻认识到,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农业,最根本是要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支撑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主导力量。农业机械化本身也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结构布局,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实现科学发展。

    一、充分发挥农机化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支撑作用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关键阶段,迫切要求农业发展方式由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依赖人力畜力生产向依赖现代化农业装备生产转变。在这一时期,农民对农机作业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生产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农业机械化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农业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农业机械化日益成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我国农村劳动力已由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由绝对过剩向相对过剩乃至结构性短缺转变。一些地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趋势明显,由于缺乏青壮年劳动力,复种指数降低,科技应用水平下降,种植方式粗放。同时农民劳动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新生代农民更是不想种地、不会种地,留在农村务农的也需要体面劳动。农民对农机作业的旺盛需求从粮食作物全面拓展到经济作物、林果业、畜牧业和渔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农民生产意愿进而影响到大宗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因素。缓解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可能造成的农业生产萎缩风险,加快农业机械替代人力步伐是根本出路。近年农民种植冬闲油菜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因为劳动强度大、效益低。河南省在2000多万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粮食生产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湖南等一些地方将单季稻恢复为双季稻种植,生产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将农业机械化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6条主要技术路线之一,规划测算,仅推广深耕深松一项就可增产粮食50亿斤。在同等生产条件下,水稻、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可实现节种增产减损的综合增产能力分别为53kg/亩、37kg/亩、72kg/亩。因此,依靠地、水、肥等资源要素投入增产受到的约束增强情况下,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挖掘我国粮食增产增收潜力的现实选择。2010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即将突破50%,机械化生产方式将占据主导地位,农机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军。在这种趋势下,必须更加毫不犹豫地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业稳定发展才有装备支撑保障。

    第二,农业机械化日益成为深入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推动力量。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必将引发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完善。以跨区作业为代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深入发展,以农机合作社为代表的各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涌现并发展壮大,将分散的农田作业机械有机地整合,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标准化及订单式、保姆式服务,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连片作业,提高了作业效率和作业效益,普通农户作业费用支出同时降低,很多适用农业技术也因此得到推广,农业生产质量得到保证。农机社会化服务走出了千家万户小规模生产单元开展机械化大生产新路子,在巩固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为深入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两个转变”、推进农业的第二次飞跃提供了成功实践。此外,农业机械化又是引导高素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各类现代生产要素回归和投入农业的重要纽带。不少外出务工或是开餐馆、做生意的农村能人,看到农机化的良好经营效益,纷纷投资购置农机,有的专业开展农机服务,有的承包土地,成为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农机化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延伸,有利于推进农产品加工、流通保鲜等二三产业的发展,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也是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过程,带动了规模作业、规模种植、规模经营和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有力推动了农村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

    第三,农业机械化日益成为引领农艺制度深刻变革,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的主要载体。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必须促进生物、工程、信息、环境技术的集成化、近年来,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机收技术应用面积扩大,快速引领了耕作制度、种植方式的变革,提高光热水土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可在保证稳产增产的前提下,比传统耕作减少4道以上工序,实现“少一份耕耘,多一份收获”。水稻机插秧实现宽行、浅栽、定穴、定苗栽插,是对传统的手工育苗移栽方式的一项重大技术变革。机插秧效率可达人工插秧20倍以上,亩均增产可达50斤以上,且抗病虫害、抗倒伏性好。黄淮海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地区,机收机种同时进行,可使两作接茬的收、种环节的作业时间缩短10-15天,将“三夏”变为“两夏”,减少套种,实现平作,既简化农艺又节本增效。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完成人畜力无法达到的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争抢农时,保障复种指数稳定增加,提高单位产量和产品质量,确保适时播种收获,减少损失,保证农产品新鲜度。很多农艺技术要求和抗旱排涝、大规模的病虫害防治只有通过机械的动力、精确度和速度才能达到。现在,很多地方农村留守劳动力主要是“386199”人员,不能承担强体力劳动,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相对偏弱,影响新技术推广应用。国内外农业发展实践证明,在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素质下降的情况下,通过机械物化农业技术是大规模应用先进农业科技、实现现代意义精耕细作的主要途径。

    第四,农业机械化日益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减少土壤中的化肥、农药残留量、防止土地沙化等,需要多措并举,农机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干旱地区使用机械进行保护性耕作,通过少耕、免耕、秸秆覆盖、直接播种等措施,在不降低产量前提下,可以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增加土壤有机质0.03%~0.06%,每公顷节约用水600立方米,减少风蚀(农田间扬沙)60%,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相同的施肥量,用机械深施基肥可增产5%~10%,而在保持产量相同的情况下,可节约肥料20%。再如机械施药技术,通过高效施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减少了无效雾滴的数量,提高了雾滴的附着率,减少了雾滴的漂移,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可比传统施药方法提高20%~30%。精量播种、化肥深施、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等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可有效达到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能的目的。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和农村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也需要有经济实用的农机装备。一些国家已开始出现高度机械化的生态农场,以确保农业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益和持续发展,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第五,农业机械化日益成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必然要求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也是造就高素质的职业农民的过程。根据调查,活跃在农村的4000多万农机手,大多是有相对较高文化素质和较好身体素质的中青年农民,其中的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负责人懂农艺技术、会操作机械、善于经营,是新型农民的代表。可以说,将来从事农业生产主要是以农机手为代表的职业农民。农业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的推进,将涌现更多的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催生更多种植大户、养殖大户,造就更多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同时,农业机械化可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从事非农产业,增长技能本领,拓展增收空间,缩小城乡与工农差距。

    概括来说,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提高“三率”、实现“三个解放”、达到“三个促进”。提高“三率”,就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实现“三个解放”,就是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多数农民搞饭吃的局面;把农业从传统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靠人力畜力为主的落后低效的生产方式;把农民从高强度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达到“三个促进”,就是促进了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营制度创新,促进了生产、生活和生态建设,促进了农业、农民和农村面貌深刻变化。所以说,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夯实“三农”发展基础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农业建设中带有方向性的战略任务,是协调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深刻<

提交人:辽宁省农机化信息网 赵伟       责任编辑:辽宁省农机化信息网 赵伟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张桃林:今后一个时期更要关注农业机械化质的变化提高 (2010-01-22)
· 国家发改革委农经司司长高俊才谈农业机械化 (2010-02-25)
·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在京成立 韩长赋发来贺信 (2010-02-25)
· 全国农业机械化生产暨跨区作业工作会在武汉召开 (2010-04-14)
· 农业部成立“全国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专家库” (2010-04-21)

 

各地农机局: 沈阳  大连  鞍山  抚顺  本溪  丹东  锦州 营口  阜新  辽阳  铁岭  朝阳  盘锦  葫芦岛     
返回首页 | 政策法规 | 管理机构 | 质量监管 | 安全监理 | 农机补贴 | 农机推广 | 农机科技 | 经验交流 | 农机论坛
Copyright © 2009 LIAONINGSHENG NONGYEJIXIEHUA XINXIWANG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辽宁省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地址:沈阳市黄河北大街88-12号 联系电话:024-86518596 、86518601 E-Mail: lnnj@lnnj.gov.cn 辽icp备11011116号
沈安网备21011402000090号  技术支持:沈阳同创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您是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