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能够保持水土,降低生产成本和保护生态环境,其重要原因在于减少耕作和秸秆残茬覆盖地表,满足这两个生态条件比选择技术体系本身更为重要。
锦州市从2008年推广保护性耕作以来,大面积推广土壤深松、秸秆还田技术,已被广大农民朋友认可和接受,近日市保护性耕作实施工作验收小组在黑山、北镇、凌海、义县进行检查验收时发现,在地表作物残茬处理、秸秆覆盖等技术处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地区地表秸秆覆盖30%显得很厚,有的地区地表秸秆覆盖30%显得稀少,究其原因与作物秸秆量的大小有直接关系。
那么如何正确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采取哪种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模式,是推广和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关键所在。
一、根据锦州市各县区气候条件、作物品种、耕作习惯及技术、经济基础,可采取以下几种技术模式:
1、旋耕覆盖模式
工艺流程: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浅旋处理残茬—免耕播种—深施化肥—化学或人工控制杂草。
2、苗带旋耕(灭茬)模式
工艺流程:玉米收获—秸秆粉碎还田—苗带浅旋(灭茬)—精量播种—化学除草,至少中耕一次。
3、圆盘耙压覆盖模式
工艺流程:玉米收获—秸秆粉碎还田—圆盘耙处理秸秆—免耕精量播种—深施化肥—化学除草。
4、高留茬耕播模式
工艺流程:玉米机收(秸秆运出,高留茬)—旋耕灭茬,精量播种—深施化肥—化学除草—至少中耕一次。
5、深松模式
工艺流程:玉米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深松(处理残茬)—耙耱—免耕播种—药剂除草。
二、秸秆残茬处理技术。农作物秸秆经过机械化作业处理后留在地表做覆盖物,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核心,秸秆的处理方法主要由以下四种方式:
1、粉碎秸秆处理。粉碎前茬作物秸秆后抛散,使秸秆均匀覆盖地表。
2、直立秸秆处理。在风沙大的地区,收获后对秸秆不作处理,秸秆直立在地里,播种时将秸秆按播种机行走方向撞压,使其倒伏在地表。
3、留根茬处理。在使用作物秸秆地区,作物收获时留根茬20—30㎝.
4、粉碎浅旋处理。在风沙较大的地区,秸秆粉碎后,用旋耕机浅旋地表,使作物秸秆与旋耕层土壤混合。
三、技术关键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采用不同的秸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