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辽宁省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信息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农机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家庭农场 能否缓解种地矛盾
作者:人民日报 孙小静 钱伟     发布时间:2013-03-21 【字体: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谁来种地”将成为长期萦绕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如何在维护粮食生产安全的同时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是个两难选择。

理论上讲,农业规模化经营是走出这个困境的可行选择,但这涉及土地权益分配这个牵一发动全身的总闸门。考虑到整体的经济风险,以及并未完成彻底城镇化的广大农民工群体,农村土地集中的速度应当滞后于人口转移的速度,才算稳妥,规模也不宜太大。

从实践层面看,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的家庭农场,可能在释放农业生产力和控制制度风险之间达成相对平衡——土地流转对象为自耕农,可以限制集中土地搞非农产业的“挂羊头卖狗肉”行为;流转规模一般在200亩以下,期限在5到10年左右,还有村委会居中协调,政策风险相对可控。

近期,本报记者到上海松江、安徽郎溪探访当地的家庭农场,观察这一探索对农村利益格局带来的变化。——编  者

  新闻背景:什么是家庭农场?

较早推行这一经营模式的上海松江区,提出了这样的定义:家庭农场是指以同一行政村或同一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家庭(一般为夫妻二人或同户家庭劳力二三人)为生产单位,从事粮食、生猪养殖等生产活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家庭农场经营者是主要依靠家庭劳动力的自耕农。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在解读2013年中央1号文件时,这样定义家庭农场:以职业农民为主体,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专业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家庭农场有多少?

近年来,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延边、浙江宁波、安徽郎溪等地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截至去年底,全国经营面积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有270多万户;农业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

  家家户户种地能否维持?种田的人,从“386199部队”演变为“老外”

2013年的中央1号文件,首次出现了“家庭农场”这个提法,并且明确为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选择之一。尽管各地家庭农场的内涵不尽相同,但都包括几个核心要素: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以职业农民为经营主体。

这是继“包产到户”之后又一次值得关注的农村利益格局调整。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村土地所有权和承包权分离,释放了农业生产力。而以家庭农场为代表的规模化经营模式,再度将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能否像预期的那样刺激农业和农村重现活力?

3月16日,记者在安徽省郎溪县十字镇碰见和家人一起收拾农机具的“家庭农场主”关明和,他坦白讲:“自己的农场,辛苦点也是快乐的!”关明和说,他的家庭农场起步于2007年,最初是在涛城镇租种560亩地。后来,他发明了“四代一管”的“保姆式”全程服务,帮助村民代育秧、代耕田、代插秧、代机收、搞田管。去年,关明和的代管范围达到2700多亩。

“当地有句老话,只有结伙过年,没有结伙种田。这就决定了只有以家庭为单位,才能使农场经营方便决策,提高效率。”郎溪县农委主任包德平说,郎溪的农业经济一直较为粗放,加之临近苏浙,不少人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以老人居多,如果老人身体可以,就种一部分土地,反之土地则直接抛荒,闲置土地越来越多。

“这种情况下,土地效益低或是直接被浪费。一些农民家庭也有将土地流转出去获得直接收益的愿望,农民流转土地可以获得与自己种地相当的收入,另外还可以再找一份工作,获得更高的收入。”郎溪县委书记邵建华说,2007年开始,培育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形式的规模化现代农业,成为郎溪一个自觉的政策选择。

“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为农民扩大经营规模提供了现实条件,也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在上海松江区委书记盛亚飞看来,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并不完全是消极因素。

“上海的农业发展,与二三产业相比,还很滞后。”盛亚飞说,根本的解决之道,就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使农民成为一份体面的职业。

近年来,松江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向二三产业,至2007年全区非农就业农民占农村总劳动力的90%,直接从事农业的农民减少到1.25万人,仅占6.6%。种田的人从开始的“386199”部队,逐渐演变成了“老外”——老人和外地人,粗放种植的现象比较普遍。

“农村劳动力的这种低水平置换,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盛亚飞2006年主政松江后,决定大力推进家庭农场,“美国每个农民平均耕种440亩土地,中国农民平均只耕种3.2亩,松江更低。种田变成了副业,如何种得好?”

此时,松江72%的农民纳入了镇保或城保,其余基本进了农保,农保水平从2004年的每月75元提高至目前的480元,另有2.9万名老年农民还额外享受每月150元的到龄退养补助。630元的“退休工资”,让老年农民脱离土地有了一定的保障。经过几年发展,如今松江有家庭农场1206户,经营面积13.66万亩,占全区粮田面积的80%。

  家庭农场能否赚钱?比打工更赚钱,有的农场人均收入高3倍

“家庭农场办得好不好,关键就看能否真正让群众受益。”邵建华说,去年郎溪县家庭农场人均纯收入达到28910元,是全县人均纯收入的近4倍。

今年36岁的李俊,是郎溪县合溪村人,从2007年建立家庭农场至今,流转土地达到近700亩。李俊笑着说,“每亩地净收入达到约400元,年赚近30万元。家庭农场所种品种统一,尤其是加工企业特别欢迎,售卖价格往往比零散种植更高。”

而松江对家庭农场的规模有明确规定,最初是100—150亩。松江区分管农业的副区长苏平说,家庭农场的规模和农民经营能力的提升相适应,因为松江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成熟稳定,粮食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我们测算过,一对夫妻运用机械化,农忙时稍微叫几个临时工帮帮忙,平时经营100—200亩稻田基本没问题。”

松江区农委主任封坚强告诉记者,确定这个规模还有收入的考量,加上农业补贴等,一个家庭农场至少可收入近10万元,几乎比一般的打工收入翻了一番。

腰泾村村民李春风,原本在外资企业打工,2007年他父亲李爱云成为村里第一批家庭农场主,他就回来跟着老爸一起干。“我算过账,这样种田比打工更赚钱。”李春风说得实在。

原来李家有6亩地,每年最多收益两三万元。当上家庭农场主后,李爱云经营了村里117亩农田,加上政策补贴,当年收入就达七八万元。2012年,因耕作用心、多次获奖,经村里审核同意,他们将种植规模调整至200亩,并建设了养猪场,成为种养结合家庭农场。而农场主也由李爱云改成了儿子李春风。如今,一家年收入可达20万元,李春风还买了辆小汽车,接送儿子上下

提交人:辽宁省农机化信息网 赵伟       责任编辑:辽宁省农机化信息网 赵伟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家庭农场带动规模经营 (2013-03-11)
· 家庭农场 能否既赚钱又公平 (2013-03-22)
· 家庭农场 想说爱你不容易 (2013-08-07)
· 应扶持什么样的家庭农场? (2014-08-29)
· 华南农业大学水稻无人农场产出首批大米 (2020-09-01)

 

各地农机局: 沈阳  大连  鞍山  抚顺  本溪  丹东  锦州 营口  阜新  辽阳  铁岭  朝阳  盘锦  葫芦岛     
返回首页 | 政策法规 | 管理机构 | 质量监管 | 安全监理 | 农机补贴 | 农机推广 | 农机科技 | 经验交流 | 农机论坛
Copyright © 2009 LIAONINGSHENG NONGYEJIXIEHUA XINXIWANG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辽宁省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地址:沈阳市黄河北大街88-12号 联系电话:024-86518596 、86518601 E-Mail: lnnj@lnnj.gov.cn 辽icp备11011116号
沈安网备21011402000090号  技术支持:沈阳同创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您是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