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鞍山地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强了农机拥有者和使用者的紧密联合,扩大了农机作业服务规模,提高了机械利用率和农机经营者的效益,有效解决了农业机械大规模作业与农户小规模生产的矛盾。有了农机合作社这一载体,使农民变成社员,生产经营实现规模化经营,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提高生产效率。不断发展壮大的农机合作社这一农机服务主体,改变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了农业生产集约化、机械化、规模化、生态化,克服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和机械化高效大规模作业的矛盾,配合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使农机合作社靠规模降低成本,靠科技提高产量,提高劳动效率和土地收益率,培养了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这些“职业”农民。
2.提高科技贡献率。合作社实行标准化作业,采取保护性耕作技术,利用大型机械整地、播种、中耕、施肥、植保、收获,促进了新农艺、新技术的集成应用,大大提高了科学种田水平。在春播上运用了精量播种、分层施肥技术,在植保上推行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了玉米、水稻全程机械化综合配套技术,推进了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节本增效同步,使科技对提高单产起到了支撑作用。
3.促进节本增效。土地耕种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的科技优势、规模化优势。统一耕种比往年农户个人耕种平均每亩可节省30元;通过统一田间管理,由往常的人工锄草改为机械喷施农药,每亩地可节省10元,通过科学的管理,规模化经营,粮食产量预计可提高10%左右。同时促进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缓解小城镇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矛盾,提高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促进新农村建设。
4.带动了农机装备结构优化。近年来,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带动下,拖拉机逐步向大中型发展,联合收获机械也由过去的背负式为主向自走式为主转变,自走式联合收获机已占收获机械90%以上,水稻插秧由手工作业逐步向机械插秧转变。农业生产耕、种、收主要作业环节实现了大型、联合作业为主,不仅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
5.促进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合作社作为农机新技术推广的有效载体,积极加以引导和培育,现已成为我市农机新技术推广的主体。在玉米保护性耕作和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机专业合作社发挥了引导示范作用,大力引进新机具,作业面积逐年增加。感王镇西上村、温香镇前双村已成为我市玉米、水稻全程机械化整村推进典型。
6.提高了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农民购机积极性的增强,各地农民购置农机数量大幅增加,农机专业合作社使农机户开展跨区作业有了新的依靠。在市农机局的指导下,各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强合作,进行跨区作业,作业范围扩大到四川、浙江、江苏、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省,作业面积近1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