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种粮大户的“合作经”
冬日的暖阳照在皖东大地,三五成群的农民正在连片种植的麦田里清沟沥水。
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种粮大户王守明指着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告诉记者:“腰铺镇姑塘村这片地足有5000多亩,2011年流转到我们合作社,加上我们原有的土地,现在我们合作社已经有核心种植区9000多亩,800多农户入社,合作社的服务半径超过10公里,带动面积25万亩。合作带出的效益越来越明显。”
凭借着早年当农技员的经验,王守明2001年就开始经营良种销售。在市场的摸爬滚打中,他越来越意识到,把乡亲们联合起来,互助才能共赢。2004年,他联合村里的5户乡亲成立了当地第一家农民合作社——滁州市南谯区禾盛稻米生产合作社。一直跟着他干的李集村村民谢有虎深有感触地说:“加入合作社,种子质量放心了,技术不用操心了,价格有保障了,我从10来亩地种到现在50多亩,规模扩大不说,每亩种植成本降低70元,产量提高增收100多元,这一降一增我单季能多收1万多元呢!”
加入合作社,农户没有任何门槛,入社社员都享受种子、农药、化肥一条龙供应,同等质量下比市场价低10%。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乡亲,2007年,王守明在合作社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机动防治服务队,每亩服务价格都比市场价便宜30%。
谈到合作的好处,王守明兴奋地掰着手指头跟记者畅谈起他的“合作经”:
通过合作,促进了良种良法的配套落实。合作社统一良种供应,统一技术服务,通过园区示范带动,让农户真正学会了科学种田,入户农民水稻平均亩产比以前提高了50公斤。
通过合作,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
通过合作,让好政策进一步得到落实。因为合作社的良种推广普及,使入户社员都享受到了省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每亩10元的良种补贴。
通过合作,农户有了更多的赚钱机会。现在的合作社,有了自己的农机队、机防队、核心种植区等,农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多方位选择就业,合作社每年支付出去的工资就有近100万元。
而王守明说,自己也是合作的赢家。2013年,他计划做稻米深加工,打出自己的有机农产品品牌。
滁州市农委副主任吴经龙认为,安徽实施粮食增产三大行动,大户、大片、大县的示范带动显成效是一个重要抓手。滁州粮食产量实现连续7年增长,2012年粮食产量达90.5亿斤,粮食收购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以上,成为全省首个人均贡献商品粮千斤市,依托大户发展起来的农业合作社在其中起了巨大作用。近几年来,滁州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突破性发展,从2008年751个增加到2012年2616个,其中60%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种粮有关,在组织农户搞好粮食生产标准化、推动规模种植服务社会化、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他们起了不小作用!
政策到位 增产有保障
“从国家到省里再到市里,优惠政策涉及种粮方方面面,种粮没有顾虑,还能得实惠,以后更愿意种粮。”提到种粮优惠政策,阜阳市颍州区的种粮大户葛浩新深有感触。“良种有补贴、农资农机有补贴、粮食收购有价格保护,再加上大户补贴,政策优惠几乎从头管到尾。”
从一名普通的农民,到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葛浩新说,这既离不开自己的努力,更离不开党的惠农政策的扶持。
阜阳市农委主任李祥亮介绍,为保障惠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阜阳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安徽省有关文件精神,把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大户补贴、农机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同属皖北的亳州市则把政策优惠的重点放在种粮奖励上。“市财政每年列支100万元小麦亩产千斤市创建奖励资金,各县区财政每年从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中至少列支1000万元,专项支持小麦亩产千斤县(区)创建工作。”亳州市农委主任应国君告诉记者,自亳州的小麦亩产千斤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该市已累计投入创建资金4亿多元。今年已投入2.5亿元,其中中央和省财政补助资金0.5亿多元,县区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2亿元,县区财政投入0.8亿元,主要用于各项关键技术物化落实和工作奖励,2012年,亳州市在全省率先成为小麦亩产千斤市。
“国家惠农强农政策的有力支撑,为安徽粮食连续丰收提供了强劲动力。”安徽省农委主任张华建表示,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强,让农民种粮更有底气和信心。从最低收购价政策、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到增加对粮食主产区投入,从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到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一系列重大举措激发了农民积极性。
科技到田 增产有支撑
“有政策、有技术、有机械,明年稳产增产肯定有信心!”记者见到亳州市谯城区大杨镇聂桥村的农民聂红伟时,他正在承包的地头里忙活。今年,聂红伟承包的地亩产首次突破千斤,他告诉记者,过去地里每亩单产超不过900斤,如今,及时、高效的农技服务帮了他大忙。“从选种育种到测土配方,再到科学收割、适期采摘,农技人员都到地里来指导,靠得住!”
“技术是高产的保证,特别是这几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关键技术措施能否及时落实到位,将直接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最终的产量。”亳州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张俊侠告诉记者,亳州市农技部门高度重视技术的集成应用和推广服务,采取技术包保、技术物化、定点帮扶等方式,确保关键技术及时落实到位,有效抵御了自然灾害和病虫危害。
早在2005年,安徽省便按照“依靠科技、主攻单产、致富农民”的新思路,打响了粮食生产的“三大战役”: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玉米振兴计划,提升了粮食生产能力。目前,亳州市正在进行的小麦亩产千斤市创建正是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的组成部分。张俊侠说,像聂红伟这样的种粮大户只是一个代表,如今,亳州已成为安徽省首个小麦亩产千斤市。作为一名农技推广工作人员,我盼着从多方面、多渠道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尽快把手里的技术用到农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与亳州紧紧相邻的阜阳,同样看到了科技兴农的重要性。据了解,今年阜阳全市粮食总产预计达546万吨,比去年增加8.2万吨,增幅达1.5%;同时,阜阳市粮食生产已连续9年丰收,粮食总产连续8年增加,2008年以来总产连续五年超过100亿斤,成为安徽省首个、目前也是惟一粮食总产过百亿斤的市。“这几年,阜阳粮食单产不断提高,粮食结构持续优化,特别是种粮的技术含量有了明显提高。”阜阳市农委主任李祥亮说,病虫草害综防技术得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得到普及,农机和农艺技术有机结合,基础服务进一步加强,这四重保障让阜阳农民种粮没有后顾之忧。
科技配套、科学种粮让安徽农民尝到了稳产增产的甜头。据了解,夏粮方面,今年安徽全省3687.9万亩夏粮总产达260.3亿斤,增产16.1亿斤,其中小麦面积3623.3万亩,总产258.8亿斤,增产15.7亿斤。秋粮方面,安徽全省播种面积5911.5万亩,比上年扩大2万亩。高产粮食作物面积大幅增加,科技兴农成果正日益显现。
经营创新 增产有后劲
不论阜阳的葛浩新还是亳州的聂红伟,都对规模经营和合作社的模式津津乐道。
从原本手中13.6亩地到今年流转1520亩土地,聂红伟觉得,土地流转为他开展规模经营提供了前提。同样,在葛浩新看来,在科技指导下的农业产业化以及合作社生产方式,正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生动体现。
提交人:辽宁省农机化信息网 赵伟 责任编辑:辽宁省农机化信息网 赵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