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锦州市的西北部山区(义县、凌海市)部分乡镇,存在着耕地面积小、散、耕地坡度大、可耕土层薄的特点,由于山区经济发展欠发达的现实,农民日常生活和冬季取暖的需求,大量作物秸杆被当作烧柴使用,剩于部分也被畜牧业当作饲料消耗掉。这些地区一直是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的薄弱的地方。
现在这些地区多采用人工放杆后手工剥取玉米的方式来进行玉米收获,玉米根茬在当年秋季或第二年春季用小型灭茬机进行秸杆还田作业。这增加了玉米种植的劳动强度,又降低土壤的有机质和腐殖质含量,多年的种植习惯还形成了坚硬的犁底层,降雨时因坡度的存在,雨量大时又产生的径流,加重了水土流失,破坏耕地,影响玉米根系的发育生长。降雨量小时,因耕层土壤板结蓄水能力差,又形成了“十年九旱”局面,使土地生产能力逐年降低,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粮食生产和农民的生活。所以在这些山区应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加大耕地的秸杆覆盖量,冬季能防止风蚀、开春后通过秸杆还田又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腐殖质含量,培肥地力。通过深松作业还能打破犁底层,增强土壤的蓄水能力,保护土壤结构不被破坏,保护了有益生物的生存,增加农作物产量,对保护环境和恢复土地生产能力上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