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缴税,还有补贴,旱涝保收,我们当然乐意种粮!”在阜蒙县建设镇关家村,种粮大户韩宏光指着满院的玉米对记者说。
韩宏光今年57岁,共种植150多亩玉米。依靠科技种田、机械化种田,他的玉米亩产已由几年前的800多斤增加到现在的1500 多斤。今年,他又喜获粮食大丰收,预计收获近25 万斤玉米。总的算下来全年毛收入约30万元,刨去化肥、人工等投入,净收入在10万元以上。
作为素有“辽西粮仓”之称的建设镇,农业始终是推动该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近5年来,建设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实现了大灾小减产、小灾不减产、正常年份多增产,粮食生产连续获得大丰收。2011年,建设镇粮食产量达到1.8 亿斤,增产33.7%;花生产量达到3000 万斤,增产12.9%;农民人均纯收入10500元,同比增长26%。
而今年,建设镇粮食产量又实现大丰收,预计超过2亿斤。建设镇镇长王利军说:“粮食年年丰收,连续增产,靠的是四大法宝:一是政策,二是科技,三是人努力,四是天帮忙。”
这些年国家重视农业发展,推出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不仅给予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还设立粮食最低保护价,给农民吃了定心丸。
“有了好政策,要做到粮食产量稳步增长,还得依靠科技生产。采用测土施肥、统防统治、秸秆还田、滴灌节水技术、农业机械化、良种化种植等一些科技手段,现在全镇已成为一种习惯。”王利军告诉记者。
“县里的农业技术人员经常来到田间地头,观察庄稼长势,现场进行指导。到了生产关键节点,技术人员还会发短信提醒,下一步该干什么,需要注意什么。”采访中,一些农民边说边拿出手机给记者翻看短信。
为保粮食增产,建设镇每年还依托水利部门兴修水利,有效增强了农田的抗旱和排涝能力。今年该镇连续遭遇暴雨,由于抗灾措施有力,粮食产量没有出现减产,反而稳中有升。
同时,建设镇党委、政府根据粮食基地的特点,结合建设镇资源布局,充分利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突破阜新”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兴办工厂。年储100 万吨的(北京)宇顺泰粮食物流项目、年加工花生3万吨的阜新可居花生食品、投资500万元的惠农花生米加工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种粮有效益,农民积极性高涨,自然就会加倍努力。”建设镇党委书记李明说,正是依靠政策、科技、资金这“三驾马车”,再加上天道酬勤,从2007年开始,全镇粮食产量连年实现稳步增长,今年粮食总产将超过2亿斤。(阜新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