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原市位于辽宁省北部,地处松辽平原中段、辽河中游东岸,区域面积28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3.50万亩,人口58万,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6.60℃,年均降水量675毫米,无霜期156天。这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盛产玉米、水稻和大豆,尤其适于优质水稻生产,正常年景粮食总产5亿公斤,素有“辽北小粮仓”之称,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国家粮食主产区和辽宁省优质水稻生产加工基地。水稻是开原市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40.00万亩,占耕地面积133.50万亩的29.96%,水稻生产在开原市粮食生产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和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加快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减轻稻农劳动强度,降低水稻生产成本,增加产量和收益,是保障全市粮食安全的一项战略措施。然而水稻生产环节多,用工量大,劳动强度高,而且插秧、收获季节紧,靠人工作业不但效率低,而且效益差,农民种稻积极性不高,近些年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水稻种植面积有逐年下降趋势。用机械替代人畜力作业,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势在必行,也恰逢其时。
2006年以来,开原市把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工作做为农机化工作的“一号工程”,按照“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示范推广、科学推进”的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水稻机械大棚育秧为突破口,以机械插秧为重点,带动机械整地、植保、收获、烘干、加工等环节机械化,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技术创新同示范推广相结合、突出重点和全面推动相结合,逐步完善示范推广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出一套适合开原农村实际情况的水稻生产耕整地、育秧、插秧、收获以及烘干等全程机械化技术措施,全面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全市拥有各类水田耕整地机械3359台;建有水稻育苗大棚1470座(规格为:50米长、6.7米宽、2.4米高);拥有育秧软盘357万盘、硬盘95万盘;拥有水稻自动秧盘播种成套设备21套、手动育秧机组216套;拥有水稻插秧机838台(其中:手扶步进式618台、四轮乘坐式98台、独轮乘坐式122台),联合收割机78台。2012年全市完成水田机耕地37.15万亩,水稻机插秧20.80万亩,机收获36.75万亩,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31%。用七年时间实现了水稻生产机械化由集中连片到整村推进、再到整镇推进、最后到整市推进的三大目标,彻底改变水稻生产“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的落后生产方式,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开原市的基本做法和经验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
一、成立“五个组织”,落实工作责任,是科学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根本保证
几年来,开原市认真落实农业部全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会和省政府全省水稻生产机械化工作会议精神,组织调动各方面力量,层层落实工作责任。
一是成立水稻生产机械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副市长任组长,农机、财政、农业等相关部门为成员,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
二是成立项目管理组。由农机局局长任组长,负责项目实施方案制定、土地落实、机具选型、资金筹措、档案管理、信息交流等工作。
三是成立技术指导组。由农机局分管副局长任组长,农机推广站业务骨干为成员,负责技术培训、机具调试、故障排除、操作指导以及同人工效果对比分析和水稻生长观察记录等。技术指导组成员还印制了同用户联系的卡片,发放到购机用户手中,用户在育秧和机插秧期间有问题能及时与我们推广技术人员联系,随叫随到。在育秧、机插秧作业期间,为用户解决各种难题多达几十次。
四是成立项目区实施组。由农机局班子其它成员任组长,农机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其中,全年分片包乡,分别负责庆云、八宝、三家子、业民、兴开等五个项目区的具体实施工作。
五是成立专家顾问组。由省农机局主要领导任组长,业内专家为成员,负责政策咨询、技术研究、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工作。
二、开展“五项活动”,广泛宣传发动,是科学推进水稻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前提条件
几年来,开原市将宣传发动贯穿于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之中,全方位、多角度宣传。
一是通过媒体宣传。开原市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标语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进一步引起全社会对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的高度关注,争取各方面的支持,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二是开展调查研究。农机科技人员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