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柳镇东柳村毗邻全国闻名的西柳服装市场,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加速了东柳村农民劳动力的转移。这个村4000多口人中,有80%以上都围绕西柳服装市场做起了服装加工、销售等相关生意,加之早些年粮食价格低,当时村里的许多农田出现了撂荒现象。2000年黄宪国适时承包了村里的1500亩地,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去年,他又在外地承包了1000亩地,合起来共2000亩以上,每年上缴国家粮食100余万公斤。一个地道的农民,能租种这么多土地,而且有的地块相距几十公里,有的相距几百公里,他靠的究竟是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近日走访了这个种田大户,听他讲种田的“法宝”。
机械化给力——降低成本
机械化种田是黄宪国种田的“法宝”之一。一开始几年,黄宪国种地赚的钱基本上都买了农机,农忙时,他还会从别处租赁农机。这些年来,他在农机上投了五六十万元资金。他家现有各种农机具30多台套,从整地、播种到打药等农业生产的主要环节都实现机械化。他还特意从吉林购买了两台播种机,在播种时就能增施钾肥,减少了作业程序。即便如此,农忙时,他还要外租农机使用。黄宪国认为,一台农机可以顶几十个劳动力,综合算账,费用比“人海战术”低多了,这“铁牛”就是比黄牛耕地效率高,不仅成本低,更重要的是节省时间。
面对采访,黄宪国说:“十几年来,我家种田得益于党的富民好政策,如果没有好的农机补贴政策,别说种现在的2000多亩地,就是种上十几亩地也费劲。有了农机补贴,我们才敢多买机器,有了机器才敢大显身手去干,就是这样”。
黄宪国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机械化种植平均种植一亩大田的成本至少要比其他农民少20元,按照1000亩农田计算,光节约的成本就是2万元,这甚至比一户农民全家的年收入还多。
新技术借力——粮食增产
种植技术先进是黄宪国种田的第二个“法宝”。农业得看天吃饭,黄宪国偏不信这个邪。当年他投资10万元在所承包的土地上打了30多眼深井,使所承包的土地全部得到浇灌。与此同时他还大胆尝试使用先进的耕作技术。
黄宪国种田一是有规模经营的优势。在机耕、用工、防治病虫害、收割、储存、销售等各环节上,规模种田的低成本优势;二是在农事细节上要应用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比如,种子选育,他一面选种一面过筛,种粒均匀,用包衣剂包装,杀菌消毒,增加种子肥力。再有,过去大家光施氮肥和磷肥,他则增施了钾肥,而且深施肥,为此从吉林购买了两台播种机,在播种时就增施钾肥,减少了作业程序。
在机械精密播种上,黄宪国说,人工撒籽每穴约4——5粒,全株距,每亩用种量6.5——7斤。畜力播种每穴约3——4粒全株距,每亩用量6——6.5斤。机械播种每穴2——3粒全株距,每亩用种量5.5——6斤。机械精密播种每穴1粒,半株距,每亩用种量3.5——3.8斤。
采用机械免耕锄草,为防治玉米螟,采用人工和飞机空中洒药相结合,效果挺好。今秋黄宪国还租用了联合收割机,一面收玉米棒、一面把杆棵粉碎还田,增加地的有机质含量,预计明年每亩可增加产量近百公斤。
信息化助力——如虎添翼
粮食种出来了,卖不出去也不行。这一点上,黄宪国功课做得也很足呢。用他的话说,“我的手机是干什么用的?联系市场。我的电脑是干什么用的?了解市场。我的小车是干什么用的?考察市场”。这市场信息灵通就是黄宪国种田的第三个“法宝”。
当笔者问起黄宪国的这些“种田经”来自哪里?他笑着说,“是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农产品博览会让他开阔了眼界,我订的十几份农业报纸杂志也为我提供了致富信息”。
在黄宪国家中,不仅有本地的《鞍山日报》、《千山晚报》,还有《辽宁日报》、《辽宁农民报》等五六种报纸。他说,现在农民想多赚钱,就得信息灵通,一定要眼观市场,调整品种,搞多种经营,只有这样,才能如虎添翼,快速发展。
当问及今后的打算时,黄宪国回答说,“今后我还想多种些地,为国家上缴更多的粮食。同时还是需要党的好政策,希望上级政府,农业和农机部门继续给予优惠的政策,多帮扶我,这样我会做的更好”。
这些年,黄宪国种田可是尝到了甜头。现在他开始尝试着跨区租地,今年,他在做好自己家附近的1000多亩土地的同时,又在牛庄镇租地400亩,在黑山租地600亩。
象黄宪国这样的种田大户,既是农技大户,也是农机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