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国家粮食直补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下,越来越多农民用上了农机具。“铁牛”在地里撒欢的同时,为“铁牛”提供配件、维修、保养服务的农机配件商店生意越来越火。
10年间,东港市椅圈镇农民孙文革开的农机配件商店,从最初30几平方米到现在的100多平方米,农机配件品种从400多种发展到目前2000多种,不仅还上了买门市房的10多万元贷款,今年还购置了私家车,腰包里的钱日益增多。
孙文革一家可谓是“农机世家”。父亲年轻时就是当年生产队的农机手,两个哥哥现在也是农机配件生意。从小耳濡目染,让孙文革对农机无师自通。上个世纪90年代,孙文革开始在村里给人修农机,很快在镇上开了一家农机修理店,当时还是30多平方米的小门市。“那时因农机数量少,农机维修活就少,修农机不赚钱,还要靠家里种11亩水田和1亩旱田来贴补家用。”孙文革说,当时全镇仅有几十台拖拉机,其它农机如插秧机和收割机很少,他的店自然“门可罗雀”。
2000年,孙文革在镇中心买了一个100多平方米的门市房。搬到新店后,孙文革的生意并没有多大起色。身负10多万元的贷款,让孙文革整天愁云满面。到了2002年,村里的农机逐渐多了起来,生意也有了好转。不过,农机行业新技术、新机型的出现,让没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孙文革很伤脑筋。“很多机器不会修,送到家门口的钱赚不到。”于是,孙文革开始四处秋学,一开始和厂家下派的技术服务人员学习,后来利用夏天和冬天的淡季到厂家进修。“沈阳、连云港我都去过,一呆就是一个月,一年两次。”由于基础差,孙文革学得比较吃力。光靠师傅教不行,孙文革又买来各种专业技术方面的书籍和杂志,从“零”学起。孙文革高诉记者,当时家里一年买来的书摞起来有半米多高。技术跟得上,店里生意也有所好转。“那时一年能赚一万元左右,比刚开店时还些。”
要说孙文革真正“发家”,还是从2008年开始。2008年前后,国家粮食直补政策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开始惠及椅圈镇,特别是插秧机补贴政策,除国家给予30%补贴外,省财政还给予累加补贴20%,农民购置插秧机只需拿一半钱就可以购到插秧机,极大地到调动了农民购机的积极性,农民种地和购买农机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当年对全镇就购买了水稻插秧机100多台。孙文革说,那年的活可用“井喷”来形容。“春天插秧时,检修、维护插秧机的活都忙不过来,一下子雇了两个修理工。”螺丝、皮带等配件销量大增,这一年孙文革赚了6万元,相当于以前的6倍。之后,生意越来越红火。到了2009年,孙文革终于把原来的贷款还完了。
在农机配件维修生意变好的同时,椅圈镇的农机配件商店也多了起来,目前已经达到了8家,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孙文革借鉴4S店的经营策略,通过与正规厂家建立品牌代理关系来保证配件质量。先后代理了30多个品牌,小到齿轮,润滑油,大到旋耕机等大型机械。在保证质量好、品种全的同时,服务上门也是重要一环。“以前活忙的时候,店门口能排20多台农机等着维修。现在为了抢市场,农户打个电话,维修人员到田间地头、农户家里修理。”
农机火了,孙文革的财富也越来越多。几年6月份,孙文革新买的私家车开会了家。回忆这10年,和农机大了半辈子交道的孙文革说,农机行业从技术、型号和应用范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主要是国家惠农政策带动了农机市场的“井喷”式发展,让他抓住了机遇发家致富。
他决心还要进一步提供优质的服务,让更多多农民购置农机、使用农机放心,为全镇的农机化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摘自丹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