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油菜生产急需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一边是油菜机械与生产需要钉铆不合难下田。9月7日,国内众多油菜和农机方面的专家、官员聚集湖北省武穴市,就破解这一难题发表高见。
油菜生产望“机”止渴
近年来,我国油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呈现持续下滑趋势,严重威胁到国家的油料战略安全。作为油菜的主产区,湖北省油菜生产同样陷入了徘徊甚至下滑的局面。
原因何在?湖北省油菜办主任甘玉华表示,是受油菜播栽期间劳动力严重缺乏及人工种植成本过高、效益较低等因素的影响。
“种半年油菜顶不上出去打几天工。”武穴市大法寺镇大屋雷村村民雷芬说,种油菜费时费力,油菜籽价钱又低,不划算,一般只种点自己榨油吃。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周广生介绍,据测算,每亩油菜平均单产240至280斤,收益528元至616元(按2.2元/斤算)。每亩耗工10个左右,劳动力成本400元。加上种子、化肥等投入,种油菜经济效益微乎其微。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认为,必须转变油菜经济发展方向,使其由分散的手工操作向机械化、规模化生产转变;由高耗低效向低耗高效转变;由短期利益向可持续发展转变。而推广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是实现这些转变的关键之举。
对此,潜江市农机局局长张兴泽有过实践的印证。与人工撒播相比,机械直播亩平节约种子4至5两、增产60至80斤,亩平节本增效150元左右;与人工收获相比,机收要提高工效50倍以上、亩平减少损失20斤以上、亩平节约生产成本50元以上。
钉铆不合农机难下田
近年来,湖北省通过落实目标责任、狠抓示范推广、强化政策引导等措施推广油菜机械化种植技术。如,2010年开始,湖北省将油菜直播机、收割机的购机补贴资金比例提高到50%,部分县市还对新购油菜直播机进行专项叠加补贴,全省油菜生产机械化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还不高,机收水平尚不到30%,机栽水平不到12%,远低于水稻、小麦60%以上的机械化程度。
一边望“机”止渴,一边机难下田。这是为何?
湖北省农机局局长吴庆峰认为,一是种植结构的影响。油菜种植田块小,品种不一,机械难以施展“拳脚”,规模效益难以显现。二是农机与农艺的影响。现有油菜品种株型高、分枝多,成熟期不一致,机械收获时损失率相对偏高。三是油菜生产环节影响。由于机械作业环节多,作业机具大多功能单一,导致耗费高、综合效益低。四是适用技术研究不够。尤其是在油菜精量直播、定位施肥、低损失率收获等关键作业环节十分缺乏比较成熟、适宜的机械。
“机械收割油菜,差不多损失两成,加上每亩120元的收割费,相比之下,还没人工收割划算,农民都不愿意机收。”武穴万丈湖农机服务合作社理事长项水军介绍,合作社的4套油菜收割机,每年收割面积不足500亩,使用率只有20%,20套油菜直播机稍微好点,但也只能勉强解决“温饱”。
适用好用才是硬道理
“油菜生产机械化能否推广下去,关键要农民接受。农民能否接受,关键是要让他们受益,适用好用、低耗高效才是硬道理。”项水军说。
油菜机械化技术是一项涵盖从种到收全过程的系统化技术,任何一个环节不规范、不配套,都会影响到技术的效果,甚至造成技术推广的失败。
为此,周广生认为,应加强政策导向和扶持力度,引导规模种植;加快油菜收获机械的研发和筛选;选育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革新传统的栽培技术,实施从播到栽一条龙作业;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机械化的种植方式和收获方式;规范农艺技术适应机械化生产。
周广生还表示,直播是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但由于湖北省是一年两熟或三熟稻(麦)油轮作制,稻油争时,生产季节紧张,大多数地区稻后油菜由于冬前生长期不足,不得不采取育苗移栽的方式。但如果在水稻生产中兼顾后茬作物,在10月上中旬收获,这样油菜可直播。此外,油菜与棉花、马铃薯等作物可进行套种,从而增加油菜面积,减少冬闲田。
湖北省农机局副局长周立明建议,政府及财政部门应专项支持研制油菜精量播种机、移栽机、联合收获机等,设立油菜机播机收农机作业补贴,直补给作业机手。
(信息来源:
12-09-13 农村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