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辽宁省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信息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农机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回良玉: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夯实农业农村基础
作者:    发布时间:2010-02-04 【字体: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新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关系全局,意义重大。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一、充分肯定“三农”工作成绩,清醒认识保持农业农村发展好势头的艰巨性复杂性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三农”工作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多年不遇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的不利影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齐心协力,广大干部群众顽强拼搏,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总体形势明显好于预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农业生产制约因素增多的情况下,我们及时采取强有力的应对举措,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预计10616亿斤,创历史新高,连续6年增产。二是在农民工年初大量返乡、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的态势下,我们千方百计开辟增收渠道,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实际增长8%以上,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连续6年保持较高增幅。三是在财政收入增速大幅下降、各方面支出需求大量增加的背景下,我们坚持加大“三农”投入,农村民生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四是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任务重、农村工作急事难事多的形势下,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农村改革有了新的突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展开,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五是在农村新旧问题交织、内外矛盾交错的条件下,我们积极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三农”发展的巨大成就,为党和国家战胜困难、共克时艰赢得了战略主动,为扩大内需、推动经济企稳向好提供了基础支撑,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回顾2009年的农业农村发展,工作过程历尽艰辛,应对经验弥足珍贵,取得成绩来之不易。一是归功于中央对复杂局面的驾驭能力。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审时度势,果断出台一揽子计划,及时采取加强“三农”的重大举措,着力化解宏观经济变化和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在困难条件下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归功于强农惠农政策的强劲推力。增加农业补贴进一步调动了地方和农民积极性,加大公共事业投入进一步改善了农村民生,实施促进消费措施进一步开拓了农村市场。三是归功于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合力。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口及涉农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形成了共同推动“三农”发展的生动局面。四是归功于基层干部群众的创造活力。广大基层干部尽力帮助农民排生产之忧、济就业之困、解增收之难。亿万农民群众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挑战,以坚韧的毅力战胜困难,以辛勤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制约因素尚未根本消除、有些还会进一步加重,新的矛盾问题不断显现、有些还难以预料,2010年将是更为复杂而又十分困难的一年。从“三农”内部看,面临“三个难度加大”。一是现有基数高、基础设施弱,保持农业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农业发展的各种支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基础脆弱、科技薄弱、后劲不足的问题凸显。二是就业压力大、务农效益低,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随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进程加快,农民转移就业增收空间收窄。农资价格上行压力加大、生产用工成本上升,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不断下降。三是投入需求大、国家财力紧,保持农村公共事业快速发展的难度加大。从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大局看,需要进一步提高标准、充实内容、加大投入,保持农村公共事业快速发展的态势。但在目前国家财力偏紧的情况下,要做到这一点确实比较困难。从“三农”发展环境看,面临“三个不确定性”。一是宏观经济影响的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缓慢复杂的过程,我国经济回升内在动力不足,存在着一些难以预见的风险。这些都会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影响“三农”发展。二是农产品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从国际市场看,近年来影响农产品价格的因素日益复杂,除供求基本面的变化外,石油价格变动、投机资本炒作等的影响更加突出;从国内看,农产品价格在连年丰收之后面临下行压力,在成本推动和通胀预期影响下也存在上行推力,农产品价格走势难以预料。三是气象条件的不确定性。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气象灾害突发频发重发、时空分布异常。如何趋利避害,做到科学防灾、主动避灾、有效减灾,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

        面对来之不易的显著成绩,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面对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乘势而上,善于把握机遇、敢于攻坚克难、勇于开拓创新,着力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继续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继续增进农民福祉。

        二、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环境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作出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开启了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历史进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五个统筹”之首,提出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建设和工作举措作出了全面部署。

        在中央大政方针的指引下,我们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新思想新理念,顺势而为地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的新政策新举措。在理论创新方面,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和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明确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这些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对新形势下“三农”所具基础地位、所处历史方位的深刻认识,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创新方面,推动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推动城乡公平税赋,取消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推动工农业协调发展,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大规模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农村电网、农村公路、农村沼气、危房改造建设;推动城乡平等就业进程,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取消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落户限制。同时,保障农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加快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正在研究实现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问题。这些重大实践创新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农业农村发展进入历史上最好时期之一。可以说,经过几年来的艰辛探索、不懈努力,我们已经鲜明确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基本构建起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初步搭建起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重大而坚实的步伐。

        同时,必须深刻认识到,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还在扩大,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差距十分明显,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深层次因素依然存在。从市场属性看,资源要素总是自发地向高收益高回报的产业和区域配置,特别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更容易从农业转向工业、从农村流入城市,存在着推动城乡差距扩大的内在动因。从制

提交人:辽宁省农机化信息网 赵伟       责任编辑:辽宁省农机化信息网 赵伟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六十年 (2009-09-29)
· 危朝安:农业为西部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09-11-27)
· 人民日报社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09-12-09)
·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述评: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 (2010-02-20)
· 农业机械行业整体发展预测及机遇 (2010-03-02)

 

各地农机局: 沈阳  大连  鞍山  抚顺  本溪  丹东  锦州 营口  阜新  辽阳  铁岭  朝阳  盘锦  葫芦岛     
返回首页 | 政策法规 | 管理机构 | 质量监管 | 安全监理 | 农机补贴 | 农机推广 | 农机科技 | 经验交流 | 农机论坛
Copyright © 2009 LIAONINGSHENG NONGYEJIXIEHUA XINXIWANG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辽宁省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地址:沈阳市黄河北大街88-12号 联系电话:024-86518596 、86518601 E-Mail: lnnj@lnnj.gov.cn 辽icp备11011116号
沈安网备21011402000090号  技术支持:沈阳同创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您是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