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县纪泰水稻全程机械化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9月。五年来,合作社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合作共赢的农机新路。目前,合作社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其中机具库棚2100平方米,维修车间500平方米。现有大中型拖拉机20多台,玉米收获机7台,水稻插秧机136台,配套农机具100多台,固定资产1300万元。入社会员400多人。
一、立足水稻,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铁岭县蔡牛镇有水田5万亩,其中,仅合作社所在的西贝河村就有水田5000亩。多年来,种植模式主要是一家一户分散育苗、人工插秧、人工收获,经营成本高,劳动强度大。
2007年合作社成立后,吸周本村农民入社,当时入社农民40多人,集资购买插秧机30台。
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全程服务,实行“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统一收割、统一销售、分散管理”模式,社员实现了节本增效。未入社前,农民每亩水田需成本540元。入社后,每亩经营成本仅需200元,其中,育秧环节节约30元,机械插秧比人工插秧节约120元,机械收获节约150元。人工插秧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一个壮劳力每天起早贪黑仅能作业1.5亩。由于农村青壮年多数外出打工作业,插秧高峰季节,劳动力严重不足。而使用插秧机作业,每小时就可以作业1.5亩,节省了大量劳动力,降低了农民劳动强度,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东二台村原来一直是人工插秧。今年,合作社以每盘4元的价格为农民提供秧苗,机插作业每亩仅收费40元,而当时的人工插秧每亩为120-160元。作业期间围观农民达到400多人,看到机械插秧的效果后,纷纷表示要入社或者承包给合作社作业。
2012年,合作社为扩大规模,利用每年积累的发展基金,出资70多万元,建设育秧大棚50座,新购置育秧成套设备1套,实现了工厂化育秧,为社会无偿提供育秧场地、机械。彻底突破了制约机械插秧的“育秧关”。蔡坝村刘长江有水田50多亩,原来一直自己经营,看到育秧大棚建起来后,马上表示要加入合作社。
通过几年来不断的示范、推广,合作社作业覆盖范围扩大到周边13个村,入社会员达到400多人。2011年,实现水稻机械收获3万多亩;2012年春节机械插秧作业1.5万亩,合作社纯收入100多万元。
二、拓宽范围,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
合作社成立初衷就是发展水稻全程机械化。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农民认可。
2010年,市县农机局召开保护性耕作现场会。现场演示了玉米机械收获、秸秆直接还田、免耕播种全套技术流程。大部分农民对此都不太接受,认为地里秸秆遍地,也不整地,肯定出不齐苗。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有一定的阻力。但我们合作社在现场会后,确看到了这项技术的优势和前景。于2011年购置了7台玉米联合收获机和2台“康达”免耕精量播种机,在为社员提供玉米机械收获服务的同时,实验免耕播种技术。
2011年春季,合作社实验免耕播种400多亩。通过对比观察,不但不影响出苗率,而且苗齐苗壮。在实验成功后,2012年春,合作社承担了县农机局保护性耕作项目1.1万亩,项目资金22万元。通过实施免耕播种,减少了整地环节,每亩节省费用50多元,为农民节本增效50多万元,合作社也增加收入40万元。
玉米联合收获机一般在20万元左右,免耕播种机一台也需要7万多元,如果没有合作社这种组织,单靠一家一户的农民是无力购置的。合作社有能力购置大型、联合、高效型机械,有利于推广先进的农机技术,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流转土地,实现合作社与农民双赢
早在2008年,合作社的大小拖拉机已经发展到了10多台,每年农忙的时候都要雇上5—6个师傅,在当地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一年忙忙碌碌,收入也不错。但总觉得有点别扭,一块连片的地,不是张家3垄,就是李家6条,王家种玉米,周家种黄豆,一条一块,机车施展不开,浑身有劲使不上。当时合作社就着手研究,如何能让土地都集中连片,让农机真正施展开拳脚。村里有一块100多亩的连片地,10多家的责任田都在这里。合作社就试探性的同几户商量,能不能把地租给合作社,合作社有机械化的优势,从整地到收获可以实现全程机械化。同时还统一采购化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