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兵山市吉利农机专业合作社创办于2007年,由晓明镇万家房身村农民刘柏顺与同村5个农机户合伙成立。当时合作社只有几名农机操作人员,几台拖拉机、播种机等小型农机具就是当时的全部家当,所提供的服务也仅是整地、播种等简单作业。刘柏顺感触颇深地说:“如果用一个字形容当时的情况,那就是‘难’。合作社本来就困难,农民还不认可,农忙时节里农机手就变成‘推销员’,进村发传单、搞宣传,挨家挨户去劝说。”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对于农机服务要求的也不断提高,同时国家也逐年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而土地经营流转机制政策的出台,为合作社从事规模化经营插上了金色的翅膀。合作社与农户都得到了实惠,强烈激发了合作社社员发展的欲望。原因在于可以在规模连片的土地上搞示范,做给农民看,用现身说法,让农民知道农业机械化所带来的高效率和高效益,加快土地流转过程,集中机械作业,也增加了合作社的收入。刘柏顺先后投资400多万元购置了玉米收获机、水稻收割机、整地机、深松机等农机具80多台套,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如今,合作社拥有农机手30多人、农机具150多台套,每年可以为近2万多亩玉米、水稻、大豆等多种农作物提供全程机械化作业。
在2007年底,刘柏顺贷款10多万元引进第一台玉米联合式收获机,为合作社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当年,合作社机械收获玉米3000亩,经济收入30多万元,不仅收回了玉米联合收获机的成本,还实现盈利。从这时开始,合作社转变了思想,年均投资150多万元用于购置新型农业机械,仅今年上半年就投资200万元购置了约翰迪尔玉米联合收获机、洋马60水稻联合收割机等20多台农机具。
随着合作社规模和人员的不断扩大,本着“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的原则对入社人员和从业人员制定了20条岗位责任制,社员以合作社名义对外开展作业服务,同时接受合作社的统一调度和收费标准管理,合作社为社员承接业务,签订作业协议,提供后勤保障服务。每名社员都有股金证,按入股资金比例合理分配社员的收入,有效地确保了合作社的规范化运行。
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不断探索,注重延伸服务链条,引进秸秆码行机和秸秆捡拾打捆机开展玉米秸秆压缩打捆服务,为农民提供压缩燃料、畜牧饲料的同时,提高了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率,这样不仅解决了1万多亩耕地秸秆处理难题,还解决了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投资20万元购进四台由吉林省康达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2BMZF-4型免耕指夹式精量施肥播种机,有效地降低沙尘暴,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玉米产量,增加农民收入,降低成本,为全市免耕保护性耕作的实施开一个好头。在农机作业服务过程中,注重先期机手培训工作,始终坚持“用户至上,信誉第一,诚信为本”的原则,实行优质低价,合理安排,规模作业,降低作业成本,特别是为种植大户、无劳力户提供保姆式服务,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同时发挥科技致富排头兵作用,引导农民不断地学习掌握种植养殖技术,引进新型农机具,学习农机插秧、施肥、收割等技术。
2012年吉利农机专业合作社准备多购进秸秆捡拾打捆打包设备,利用冬闲时间进行玉米秸秆无害化处理,以解决合作社的淡季运营问题,扩大合作社创收,
由于措施得力,2011年吉利农机专业合作社总产值达600万元,当年纯收入170万元,社员人均收入3万元以上,农民直接受益80万元。实现了农民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双赢”。此外,社会效益也愈加明显,在我们合作社成立以来,合作社成员在购买农业机械和发展生产上的资金投入大幅增大,科技意识也日益高涨。
刘柏顺理事长感慨道,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上级部门对我们的关心、扶持和各位社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下一步增加购置农业机械设备数量,力争在2—3年内全市10万亩机械化作业全部由合作社完成。
但由于从事农业机械化服务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的行业,产品更新换代速度飞快,使我们投入增加,产出减少,资金严重不足,希望上级政府能够给予支持,使合作社能够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现在,吉利农机合作社已是调兵山市规模最大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每年包耕、包插、包种、包收的耕地已经超过50000亩,涉及万家、房身、晓明、前后屯等5个乡镇的20多个行政村,5000多农户仅需支付少量作业费用即可坐在家中等收成,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这个位于调兵山市万家房身村的农机合作社立足农民需求,力求把合作社打造成为“学习型”合作社,在农机合作道路上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