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水稻机插秧现场会上,湖北省农机局局长吴庆峰和当地政府领导一同查看十几天前机插早稻的长势
明天谁来种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断向现实提出拷问。
从2004年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出台以来,农民购机热情不断上涨,育秧、插秧、收获正逐步实现全程机械化,提高了效率,解放了劳力,农村正经历着一场历史新变革。
机插秧行入快车道
湖北水稻机插发展步入快车道,一组数据最具说服力——
截至去年底,全省共完成水稻机插面积686万亩,水稻机插水平达22.13%,比上一年提高5个百分点;全省插秧机保有量达2.3万台,新增插秧机6549台;全省举办机插秧技术培训班566期,培训6万人次。
市场的有力扩张,离不开政府的有形之手。各级农机部门把落实机插秧任务和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列入重要工作。去年荆门市东宝区农机局对机插大田每亩给予20元补贴;钟祥市实施插秧机推广奖励政策,对新增插秧机40台以上的乡镇奖励3万元;襄阳市襄州区每成功举办一个200亩机插示范现场,区农机局给予2000元的补助费。
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机插秧“一条龙”作业、订单作业和跨区作业,异彩纷呈,掀起了全省购买插秧机、使用插秧机的高潮。
今年全省计划推广标准插秧机10000台,其中乘座式插秧机540台,全省计划完成机插秧面积816万亩,机插水平超过26%,其中平原地区达到30%,丘陵地区达到26%,山区达到15%以上。
工厂化育秧破冰远航
配套育秧技术难学,一直是实现全程机械化的“拦路虎”。
近年来,湖北省农机部门积极推广工厂化集中育秧,有效地解决了技术、成本、气候风险等瓶颈问题。
工厂化集中育秧优势到底在哪里?湖北省农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机插秧秧田与大田面积比为1:80-100,而普通育秧秧田比为1:10,节约了秧田及投入;育秧管理节省人工,2个人即可管好栽插1500亩大田的秧苗,而分散育秧至少需要15人;机插秧对比人工插秧每亩可增产50公斤;实行工厂化集中育秧,每亩大田可减少除草剂投入20元、化肥投入40元,加上增产因素,农民每亩可增收200元以上。通过工厂化集中育秧,由原来的供种变成了供秧,可有效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同时,工厂化集中育秧,解决了低温灾害,确保育秧成功,粮食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今年,湖北省农机局在农机购置补贴上对育秧大棚进行了重点倾斜。受此政策的激励,今年开年,天门市华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启动了育秧工程。采用五层立体硬盘的育秧方式,每7天一个批次,每季4至5个批次,每批次能一次性为2000亩早稻田提供机插秧苗,目前已为36个村2000多农户提供了2.8万亩的免费早稻秧苗。在孝感、天门、洪湖、浠水等地,多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育秧大棚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早稻育秧面积148万亩。
“一条龙”服务促社农双赢
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机械化,机械化离不开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农机合作组织。
目前全省涌现出一批土地规模流转与订单作业相结合、高效发展模式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128家,其中,孝感春晖、天门华丰、天门中绿三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均领跑全国。
规模带来效益。天门市华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承包机械化育插秧面积5万亩,不仅省内跨区作业,服务还做到了外省,今年按合同预计服务收入在250万元以上。安陆市晨风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立三种服务模式,强化合作社生命力。即:菜单型、保姆型、流转型。农民可任选一种或几种服务项目,截止目前,该合作流转土地面积12000余亩,既解决了农民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又实现了农户和社员之间的互利双赢。
监利县三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振涛介绍,合作社实行代育秧、代耕作、代机插、代机收等农机一条龙全程服务,合理调配农机具,实施集中作业,避免了农民盲目投资农机带来的投资回收风险,种粮大户和农户省事省心又赚钱。
据统计,去年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耕、种、收、植保等机械作业服务面积累计达到4470万亩次,流转土地60万亩,服务农户97多万户,服务总收入10亿多元,人均收益比一般农机户高30%以上。
(信息来源:
湖北省农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