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月15日,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在湖南长沙召开2012年全国农机化生产管理工作座谈会,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中央1号文件、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各地农机化生产工作的成效和经验,深入分析当前农机化生产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部署今年农机化生产的工作目标和措施。现将宗锦耀司长的讲话摘要刊载,各地农机化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贯彻,努力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管理再上新台阶。
刚才,山西、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7个省份农机管理局的有关负责同志,分别从落实扶持政策、发展农机合作社、报送生产信息以及推进小麦、玉米、油菜、水稻生产机械化等方面,进行了典型经验介绍。这些典型选得好,总结也很到位,对各地做好农机化生产管理工作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农机化生产工作的成效和经验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以落实购机补贴政策为抓手,推动了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农机作业规模不断扩大,农机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预计2011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9.77亿千瓦,增幅达5.3%。全年完成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为16亿亩、10.9亿亩、9.9亿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8%,比上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2011年农业机械化生产保持了健康快速推进的好势头,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农时季节机械化生产有序进行。各地发挥农机在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作用,机具投入充足,全力以赴加快机械化作业进度,保障了“春耕”、“三夏”、“三秋”等农事活动顺利进行。春耕期间,全国累计投入2281多万台(套)农机具进行耕整、机播、浇地等机械化作业,共完成机耕6.4亿亩、机播5.2亿亩、抗旱浇灌0.8亿亩,为全年粮食生产开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夏”期间,各地共投入1400多万台(套)农机具参加冬小麦抢收和夏玉米抢种作业,其中稻麦联合收割机50万台,完成机收小麦2.88亿亩。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河北五大小麦主产区的机收水平均超过96%,麦收进展平稳顺利,秩序为近年来最好的一年。“三秋”期间,全国投入秋收、秋种、秋整地作业的各类农机具2900万台(套),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发挥重要作用。全年共完成农机深松整地1.6亿亩,比上年增加2100万亩,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二)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水平快速提高。预计2011年小麦、水稻、玉米综合机械化生产水平分别达到93%、65%、71.5%,较上年增长1.7、4.5和6.5个百分点。水稻机插、玉米收获等薄弱环节机械化生产发展势头迅猛,成为2011年农机化生产的突出亮点。机插秧总面积首次登上1亿亩的新台阶,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超过26%,比上年增加5个百分点;玉米机收面积达到1.7亿亩,玉米机收水平达到33.5%,比上年增加8个百分点,山东、河北、河南等玉米生产大省已经连续两年增幅超过7个百分点,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快车道”。
(三)农机服务组织持续发展壮大。我国专业化、规模化的农机服务组织迅速增加,实力进一步增强。预计2011年全国农机户已发展到4100万个,其中拥有农机原值50万以上的农机大户5.1万个,同比增加22%;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17万个,其中拥有农机原值50万元以上的1.9万个,同比增长24%;农机专业合作社2.7万个,同比增加26%。2011年农机服务经营收入达到44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6%。以农机合作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初具规模。
(四)农机跨区作业不断拓展领域。2011年农机跨区作业规模进一步扩大,领域进一步拓展。全年共完成跨区作业面积4.7亿亩,同比增加8.5%,其中跨区机收面积3.5亿亩。跨区机收小麦的联合收割机32万台,比上年增加2万台。农机跨区作业领域已经从机收环节扩展到机耕、机播玉米、机插秧等。农机跨区作业,有效地提高了农机具使用效率,成为我国农机化生产的主要模式之一。
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1424亿斤,比上年增产495亿斤。粮食总产跨上1.1万斤新台阶,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八年增产。我国粮食生产“八连增”,离不开机械化生产方式的作用和贡献,体现四个方面:一是稳面积,解决了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为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发挥了基础作用。二是增单产,促进了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了土地产出率,为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发挥了关键作用。三是抢农时,加快了农作物抢收抢种进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重要农时的粮食生产中发挥了主力作用。四是防灾害,提供了农业防灾减灾的装备支撑,增强了农业抗风险能力,为实现粮食生产抗灾夺丰收发挥了保障作用。
总结各地推进农机化生产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可以用“五个坚持”来概括:
一是坚持行政推动,加大扶持力度。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农机化生产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农业部在2011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先后印发了四个通知,分别对春耕、“三夏”、“三秋”、冬修等重点机械化生产工作进行部署,并通过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对重要农时的机械化生产进行再动员。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农机化生产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75亿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河北等12个省(市)争取了10.5亿元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有效地扩大了深松整地技术的应用面积。江苏、四川等省发放“农机优先优惠”加油卡,保障了农机作业用油,受到机手和农民的欢迎。山西省政府召开了山西省农机跨区作业指挥中心领导组工作会议,对农机跨区作业进行了周密的部署,推动农机化生产从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
二是坚持市场拉动,提高经营效益。农业部统一印制并免费向机手发放《联合收割机和插秧机跨区作业证》36万张,通过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公开发布小麦、水稻、玉米跨区机收作业市场信息,与福田雷沃公司合作建立的全国农机跨区作业信息服务中心无偿发送服务短信2079万条次,为广大农机手和用户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提高了农机化生产组织化程度。山东省共签订玉米机收作业合同6000余份,组织3.5万台玉米联合收获机参加跨区机收,作业面积1500多万亩,全省玉米机收作业收入达23亿元。河南省农机合作社已成为农业生产的生力军,全省4100多个农机合作社,服务农户450万户,社均作业面积2.3万亩,社均服务收入82.7万元。
三是坚持示范带动,拓展辐射范围。农业部继续抓好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示范项目的启动和建设工作,2011年在建示范县达到209个。各有关省也积极启动省级、市级机械化生产示范点和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梯度推进,大力推广和集成示范先进适用农机化生产技术。湖南省在47个部、省级机插秧项目县投入资金770多万元,建立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点647个。全省2011年新增插秧机3550台,超过历年推广总和,完成机插秧面积311万多亩。福建省开展省级水稻机插秧示范基地建设,每个基地给予30万元项目建设资金,培养带动了一批技术骨干和机插秧服务专业户,机插面积66.7万亩,较上年增长73%。内蒙古自治区围绕玉米、马铃薯、牧草等优势作物,大力开展农机化示范园建设,全区新建农机化示范园115个,建设总数450个,辐射带动作业面积1500万亩。
四是坚持机艺联动,完善技术路线。各地积极探索农机农艺融合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了农艺农机相适应的技术体系,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为农机化生产创造条件。农业部组织有关农机、农艺专家开展研讨,制定了玉米、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完善了玉米、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体系和操作规范。安徽省农机、农业部门共同组成玉米生产技术指导小组,对播种、施肥、植保、收获等环节进行统一和规范,为大规模的机械收获创造了条件。湖北省成立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专班,从农时、茬口、种子、施肥等方面联合攻关,在油菜直播机械技术研发和推广方面获得重大突破。
五是坚持宣传促动,营造良好氛围。各地通过召开多种形式的观摩会、长势会、测产会,大力宣传农机化生产技术“增产、创收、省时、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