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12月陈章良任职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起,这位由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华丽转身为政府官员的知识分子,主抓了广西近5年的农业和科技工作,解决广西甘蔗机械化问题始终是他最为关心,也最为投入的工作之一。而每年的“两会”期间,他对记者说得最多的也是甘蔗机械化。今年“两会”再次采访他,发现他对农业机械化有了更深的感触,也对甘蔗机械化的解决之道以及发展方向有了更为明晰的思路。用他的话说:“现在深刻地理解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句话的含义。”
广西属于喀斯特地貌,丘陵山地较多,地块较小,但甘蔗种植面积达1800万亩,占全国的60%,一年产甘蔗6000多万吨,产蔗糖600多万吨。可是由于机械化程度非常低,甘蔗的种植、收获不仅需要大量人力,还极其劳累。陈章良介绍,一个人工一天可以砍甘蔗约1吨,前几年一天需支付一个人工费五六十元,近两年已达100元,成本很高。机械化收获越来越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但随着工作的推进,他也发现,这个工作要想真正有进展,除了需要农民改变观念、甘蔗收获机械质量稳定、农机农艺融合外,还有一个最为现实的问题,就是土地地块太小,“土地流转成为破解甘蔗机械化收获的重要瓶颈之一。”
据陈章良介绍,经过几年时间,在广西农机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努力下,研发了一些适用于广西的甘蔗种植和收割的机械,另外也引进了一些国外的大型甘蔗联合收获机,但总体进程比较缓慢。缓慢的原因并不是工作的力度不够,主要是受制于土地现状。每家每户就几亩地,田埂多,加之地不平,多为丘陵地带,拖拉机进去不易转弯,土地没有形成规模化,因此农机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他表示,只有经过流转形成大规模的成片土地,拖拉机或大型收获机械可以直接作业,甘蔗生产才能从种植到收割全部实现机械化。
但土地流转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用陈章良的话说;“我们是很小心地做这件事。”因为每户农民地很少,流转出去后就没土地了,一亩地几百元的租金花完后,农民吃什么?对于年轻人来说,可以出去打工,年龄大的打不了工怎么办?“只有让他们在土地流转后还有饭吃,还有活儿做,土地流转工作才能做好。”陈章良表示,等越来越多的土地适合机械化作业后,甘蔗的产量将会由现在每亩4吨增至6吨,甚至更高,“现在一些农场通过机械化种植和收获,使农机与农艺融合,证明了产量提高的同时成本也在降低,效果很好。”
对于记者提出的收获模式上目前有整秆式和切段式,哪种方式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时,陈章良很肯定地表示,切段式将是甘蔗机械化收获的必然选择。“切段式的优点非常明显,从运输、操作都很方便。如果是整秆的甘蔗用卡车运,运不了多少,若切成每段20-30公分的块,放到车斗中,一辆车装载的量远远超过整秆的量。”但他也承认,由于我国的糖厂生产工艺与国外的有差别,入料口是按整根甘蔗进去设计的,如用切段的甘蔗,就需要糖厂改造机器的设计。另外,也是最为麻烦的问题是,由于甘蔗是每家每户种植,在收获季节,没有计划性,可能出现某天甘蔗太多,糖厂根本榨不完的情况,而切段的甘蔗对时间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在24小时内榨完,否则糖分就会流失。但整秆甘蔗保留的时间就稍长一些,因此切段甘蔗就需要蔗农与糖厂提前沟通好,但在现实中,很难做到这一点。这个问题的解决最终还要归结到土地流转上,如果让农民在流转的土地上生产,不但能够提升甘蔗耕种收的机械化程度,还可以与糖厂有很好的沟通,每天根据糖厂的需要量来收获,增强了计划性。
陈章良委员对甘蔗的机械化娓娓道来,俨然就是一位甘蔗生产方面的专家,但从中我们更看出了一位知识型官员务实的作风。陈章良告诉记者,他原本学生物的,转型官员后,所分管的工作正好与自己的专业相关,他很高兴把以前研究、学习的东西,通过地方的工作变成现实。“每天早晨起床,就想到还有几千万老百姓需要去关注,去帮助他们能够幸福地生活。像这个季节,春耕时要考虑如何保证今年的粮食产量;春耕后考虑自然灾害要到了;如今土地在减少,很多农民又将土地用来种甘蔗,水稻种植面积相对减少,那么如何在土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做到产量不减少,这就需要考虑更新品种,种植超级稻等等。这都是些很具体的事情,但却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利用我作为知识分子时认识的农业方面的专家来推动新品种、新农艺的使用。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我很高兴能做这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