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市从2002年起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由小面积示范到大面积推广,经过几年的努力,其省工、省时、保护生态的特点,使农民实现了从将信将疑到初步认可的转变。2009年,全市共实施高标准保护性耕作22万亩,建设国家级、省级项目县5个,实施地块覆盖全市23个乡镇,80个村屯,涉及农户1.1万余户,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形势喜人。
一是保护性耕作技术赢得大部分农民的认可。最初农民看到保护性耕作地块都说:“地种得那么埋汰,能打粮吗?”,到后来都问:“为什么地种得埋汰,还能打那么多粮?”在近日检查验收过程中,农民见到我们说:“来看看地块,明年给我们多铡些杆(秸秆还田)”。我们问他们:“秸秆这么多,不隔种吗?”,他们说:“不隔种,苗出得比以前好。”短短几句话,已经反映出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农民从不接受到主动实施,由落实任务、地块难到主动要求任务,作为服务主体的农民已经认可了保护性耕作技术,那么核心示范区便不推自广了。
二是保护性耕作的科学性和增产增收效果得到证实。今年,锦州市遭遇了建国以来最大的旱灾,保护性耕作地块产量受到一定影响。但与传统地块相比,每亩增产100—250公斤。北镇市新立乡农机站站长、新立农机作业合作社社长林宝才对我们说:“今年,新立乡实施保护性耕作平均产量可达1100公斤,相邻的乡只有850公斤左右,现在我们乡都信保护性耕作,其他乡正想学呢。”在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全市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将进入提速发展阶段。
三是保护性耕作地块实现了集中连片和整乡推进。锦州市保护性耕作面积由最初的几百亩发展到如今的22万亩,随着面积增大,特别是今年打破二轮延包限制,实现了集中连片和整乡推进。义县今年共实施保护性耕作5万亩,其中3万多亩实现了集中连片,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起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从农机化的功能来看,在集中连片、农艺种植要求相近或一致的地区,不仅便于机械化作业,而且可以机械通用,最大限度提高机械利用率。北镇市新立乡玉米种植面积2万亩,保护性耕作任务2
提交人:锦州农机局 刘伟 责任编辑:辽宁省农机化信息网 赵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