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现年51岁的徐宝亮,在牡丹区高庄镇农民中无不称其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宣传、推广、应用的“大能人”,真是名声大噪。
徐宝亮,一个多年从事养殖业的普通农民,初中文化,在700多人、耕地980多亩的天庙行政村,从2005年就在自家8.4亩责任田中以猪鸡粪便撒覆地表、简单旋耕、播种小麦,搞粗放小麦种植尝试,小麦亩产在1000斤左右,经与邻居邻边地块比较均高出260多斤,这给了他农业种植的新启示——每年实行粗放机械作业,秸秆、动物粪便撒覆地表,只粗旋一遍,就进行播种,省力、省事、省工,简直成了“懒汉田”,粮食产量连年递增,引起了众多乡亲的好奇,老徐种地是不是有什么绝招?爱琢磨的老徐也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原来精耕细播的种地方法,严重破坏了土壤固粒结构,耕地的保墒蓄水能力大大降低,造成亩产700—800斤徘徊,产量上不去。面对众乡亲的询问,他说:“当然我上土杂肥多是一个原因,但秸秆覆在地表上,减缓了土地水分流失,土地耐旱了,麦苗就壮了。”经他这么一说,群众仔细一想也是这个理,但包括徐宝亮在内始终也没弄不明白这里边的科学道理,一直困惑多年。2009年3月,徐宝亮跟众多机手和群众代表参加了牡丹区农机局举办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培训班,一下子使困惑他多年的凝团彻底解开,心里豁然开朗,明白了自己以前的做法是怎么回事。接着就一下子购买了两台补贴的大型拖拉机,两台免耕播种机,一台深松机。
今年三夏时节,他开始为本村和周边村群众收麦子播玉米,而在机播玉米时,又发现了玉米出苗不均匀的难题,这下老徐又犯了难,这样给人家播种,保不住产量,对不起乡亲们啊!于是就对着免耕播种机前前后后仔细看、细心琢磨,到底问题出在哪里?经反复试验、调试,终于找到了根结,是玉米免耕播种机下种不均匀造成的,接着就自己动手进行改进,经过多次在自家田地试验,出苗不均匀的问题解决了,终于播种如愿。6月初,一下子就揽下了衰拐农场50亩的玉米机播大单。
每当老徐到一处进行免耕机播时,就像玩把戏唱大戏一样引来众多农民群众看“热闹”,对着简单粗糙的耕种模式指指点点、问东问西,都想弄个究竟,搞个明白。在离天庙(本村)6里地的张大庙村进行免耕播种小麦时,对着200多观看的群众,徐宝亮看着满脸困惑和问东问西的群众就讲:“这样播种,秸秆覆盖着地表保住了水分,地里不会很快就干,玉米秸秆沤在地里增加了有机质,在地里“划了四个道”,这叫深松,它深度一尺多,把过去的“卫生田”板结坚硬的犁底层打碎了,蓄水好了,地就耐旱了,土壤松软了,透气性也好了,小麦根系呼吸就加强了,长老根发新根的能力就高了,根系发达了,吸收营养也就多,小麦不长才怪呢!小麦产量自然也就高了。”经他这么一说,群众一想也是这样,纷纷采用这种免耕施肥的方式播种,还省工、省时、省肥料,每亩节省不少钱嘞。就这样,老徐在张大庙连续3个昼夜,免耕播种小麦120多亩。在前王楼农场七十多岁的王青云老汉,看着老徐播种小麦,深有感触的说:“我种了一辈子的地还没见过一半土一半秸秆混在地里,不耕就种,又简单又省事,把秸秆当肥料,这样种下去地就会越来越暄,越来越肥沃,是个好办法。”大王庄村常年在外地干包工头王开良十分赞赏这种耕种模式说:“老徐,你‘划这四道’,看着不怎么地,用手一伸,好家伙!一尺多深,‘三旋一犁’也不如你这一拱。今年你就这样给我播上,明年说啥也不回来了,这样收玉米、打秸秆,又深松又免耕播种,不用多少人力,一个家庭妇女就完全能办了,省我来回路费和误工挣钱得四--五千元,好事啊!老徐,明年你一定还要来,我就不再农忙时来回折腾了,地里农活由孩子他妈一个人就轻松完成了,而且收种质量又高,到时我往家里寄点钱就解决了。”就凭一股子韧劲和优质的农机作业服务,徐宝亮成了远近闻名的“大红人”,在他的观念里,推广农机化新技术,就是要“理论问题具体化,复杂工艺简单化”,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一用就会,一看就明白,用起来的积极性就高,他不顾自己50多岁的年龄,播种一处宣传一处,走一路讲一路,原本计划今年在12个村庄搞推广,一季下来,干了21个村还没忙过来,用他的话说就是忙不过来,机械太少了,农民一旦认识了,热情高的不得了,干不完他家的活不让你走。就这样,他一边宣传,一边示范耕作,20多天的秋收秋种时间里,耕种收机械化作业1500余亩,作业户达160余家,其中深松220余亩,秸秆还田、免耕播种1300余亩,单机作业达750多亩,收入6.3万元。真正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机作业大户,成了宣传推广应用机械化耕作的“红人”,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戴。
说起来年打算,徐宝亮信心百倍,决计在今年的基础上,再购买2台补贴大型拖拉机和联合收获机, 2台深松机、2台免耕播种机,集中精力为群众服好务,增加粮食产量,把保护性耕作这样好的技术应用到千家万户,让百姓都享受到新技术带来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