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辽宁省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信息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农机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入世十年与中国农业发展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2-27 【字体: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我国入世十周年之际,总结入世以来中国农业发展情况,探讨农业对外开放问题,很有意义。

  回想当年,农业是入世谈判中的重点、难点和焦点,既是谈判中讨价还价最厉害、最艰难的产业之一,也是最后一刻达成协议的两个产业之一。在37个提出要求与我进行入世谈判的成员中,大多数是农业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出口大国,包括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他们一直盯着我们潜在的国内需求市场,试图通过入世谈判来敲开我们的市场大门。我国农业入世不仅历程十分艰辛,还做出了重大承诺,承诺的农产品关税水平只有世界平均关税的1/4,关税配额方面承诺的配额量大、配额内关税低,承诺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入世前后,大家高度关注农业,担心农业有可能受到较大冲击,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主产区农民就业增收。

  2001年中国入世时,我部曾组织了农业入世应对研究,对入世后我国农业面临的形势和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研究如何“与狼共舞”。当时我们对入世的基本判断是:农业入世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体制上机遇多,产业上挑战多;沿海地区机遇多,主产区挑战多;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机遇多,资源密集型农产品挑战多;机遇是潜在的,需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努力才能表现出来,而挑战是现实的,马上就到了。关键还在于应对。

  这十年我们风雨兼程地走过来了,现在回头看,我们在认真履行入世承诺、大幅度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抓住入世机遇,积极应对入世挑战,促进农业整体上保持了持续稳定较快发展。

  一、入世十年来农业的变化和成就

  入世十年来,我们针对入世带来的有利环境,积极推动农产品贸易健康发展,加快了国外资金、技术和品种等现代农业要素的引进;我们针对入世带来的竞争压力,努力把握主动,变压力为动力,通过优化生产力区域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等重大举措,提高了农业竞争力;我们针对入世后凸显的农业基础薄弱问题,加强了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正是由于我们应对正确有效,加之前二十多年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累积效应以及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内需求增长的拉动,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对国内需求的拉动,我国农业经受住了入世过渡期、粮食危机、金融危机等多重考验,实现了持续稳定较快增长。

  具体讲,入世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有四大变化:

  一是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农业对外开放全面发展。这是与入世最直接相关的变化和成效。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由2001年的279.4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219.9亿美元,增长3.4倍。其中,进口额由118.5亿美元增长到725.7亿美元,增长5.1倍;出口额由160.9亿美元增长到494.2亿美元,增长2.1倍。今年前10个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1230亿美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同比增长29%。预计全年超过1400亿美元。我国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大幅提升,目前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居世界第三位;出口额排名世界第七,进口额排名世界第二。农业贸易额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14.7%提高到2010年的20.4%。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反映了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资源禀赋特征和农业的比较优势,也符合入世时我们的分析判断。目前,我国出口的主要是蔬菜、水果、农业工艺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主要是油料、棉花等土地密集型产品。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进口,实事求是地讲,增加了国内农产品有效供给,缓解了需求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保证粮食安全提供了空间和余地。按目前国内单产水平测算,2010年进口的大豆和棉花相当于4.6亿亩和0.38亿亩耕地的产出。劳动密集型优势农产品出口则带动了农产品加工增值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这种积极作用在特定地区、特定产业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2010年山东省农产品出口额达120亿美元,占农业增加值的24.8%,预计今年将超过150亿美元。入世还促进了资金、技术、装备、品种、管理经验等现代要素的引进,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

  二是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和大宗农产品是入世时我们最担心的产品。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入世以来,我国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不动摇,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的首要任务,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稳产增产。2004-2010年,粮食生产实现连续7年增产;今年预计总产达到创纪录的11424亿斤,比上年增加495亿斤,首次迈上11000亿斤新台阶,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八年增产。今年粮食生产形势之好,历史少有:面积、单产、总产全都增加;夏粮、早稻、秋粮季季增产;稻谷、小麦、玉米全部增产,三大主粮总产第一次达到1万亿斤。2007-2011年,粮食总产连续5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连续3年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这几年是在原来高基数上的持续增长,不是恢复性增长,表明我们的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到了10500亿斤的新台阶。人均占有粮食达到850斤,这也是历史最高水平,我国粮食安全更加有保障。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撑,使得我国在应对粮食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时能够更加主动。在今年我国通胀预期压力较大的形势下,粮食丰收尤为重要,粮食丰收成定局后,物价就开始回落,为抑通胀、控物价、保民生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肉、蛋、奶、水产品、蔬菜、水果等产品产量也比入世前大幅增长,2010年产量分别为7926万吨、2763万吨、3748万吨、5373万吨、6.4亿吨、2.14亿吨,均居世界前列。

  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突破性增长,农民收入快速增加。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就业机会。改革开放之初乡镇企业发展异军突起,带来第一波“民工潮”。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小平南巡,沿海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加工贸易、“三来一补”非常红火,促成第二波“民工潮”。入世则促进了我国纺织、服装、箱包、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促成了第三波“民工潮”。入世以来,进城务工农民数量持续稳定提高,2010年末我国农民工总数达2.42亿人,其中1.53亿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两个效应:一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紧张的人地关系,促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达2亿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6.3%。二是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增加了农民的非农收入。农民收入主要包括四块:家庭种养业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目前,家庭种养业收入的比重已经降到50%以下,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则超过了40%。2001~2010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迈上3000元、4000元、5000元3个台阶,年均名义增长10.7%以上。其中,工资性收入由2001年的771.9元增长到2010年的2431.05元,年均增长13.6%,超过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32.6%提高到41.1%。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跨过6000元的新台阶,比上年增加1000元左右,实际增长10%以上,增幅再次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连续第八年较快增长。

  四是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入世就好比是参加国际比赛,要遵循国际规则,所以说开放促进了改革。入世使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以及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更加突出。这促使我们下定决心,更加重视农业发展、加强农业支持、加快农业改革。过去十年,中国农业政策调整和体制改革的力度之大、影响之深,史无前例。我们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了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为应对入世对大豆产业的冲击,我们从2002年开始首先对大豆实行良种补贴,当时资金只有1个亿。之后,逐步把良种补贴范围扩大到小麦、玉米、水稻、棉花、油菜、花生等作物以及生猪、奶牛等畜禽良种,形成了良种补贴体系,2011年良种补贴预算资金达到220亿元。2004年改革粮食补贴政策,由补贴流通环节改为种粮直补,同年实行了农机购置补贴,2006年开始实行农资综合补贴。农业“四补贴”从无到有,补贴范围和规模逐年加大,补贴方式不断完善,2011年规模达到1406亿元。2000年中央作出了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重大决策,率先在安徽全省和其他省份的部分县市开始试点,然后在全国全面推开。2006年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屠宰税,结束了延续2600多年种田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300多亿元。减税和补贴两项合计,农民得实惠2700多亿元。此外,为了有效抵御开放后的市场风险,先后出台了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制度,玉米、大豆、油菜籽等重要农产品的临时收储政策,以及其他专项补贴政策。下一步还将出台重点针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支持政策。

  二、对入世十年中国农业发展的体会与认识

  入世对农业有机遇有挑战,现在看来,入世对农业是利大于弊,农业入世总体还是成功的。这十年的确有不少经验值得总结,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我们体会最深的有几个方面。

  第一点体会,必须紧紧围绕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用世界眼光、全球视野谋划我国农业发展。这既是入世十年农业发展的经验,也是我们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克服农业发展面临的市场和资源两大约束的必然要求。入世以来,我国农业逐步改变了千百年来划地为牢、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通过贸易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大豆、棉花等农产品进口,在增加供给、减缓资源压力的同时,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重点发展粮食生产,确保13亿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使我们能够用较少的土地和水资源,实现农业增值增效,促进主产区农民就业增收。从长远看,随

提交人:辽宁省农机化信息网 赵伟       责任编辑:辽宁省农机化信息网 赵伟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六十年 (2009-09-29)
· 危朝安:农业为西部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09-11-27)
· 人民日报社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09-12-09)
· 回良玉: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夯实农业农村基础 (2010-02-04)
·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述评: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 (2010-02-20)

 

各地农机局: 沈阳  大连  鞍山  抚顺  本溪  丹东  锦州 营口  阜新  辽阳  铁岭  朝阳  盘锦  葫芦岛     
返回首页 | 政策法规 | 管理机构 | 质量监管 | 安全监理 | 农机补贴 | 农机推广 | 农机科技 | 经验交流 | 农机论坛
Copyright © 2009 LIAONINGSHENG NONGYEJIXIEHUA XINXIWANG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辽宁省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地址:沈阳市黄河北大街88-12号 联系电话:024-86518596 、86518601 E-Mail: lnnj@lnnj.gov.cn 辽icp备11011116号
沈安网备21011402000090号  技术支持:沈阳同创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您是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