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辽宁省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信息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农机网 >> 农机推广 >> 正文
开原市全面提升重点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2-13 【字体:

 

2011年,开原市农机部门以组织农机田间作业为抓手,严格执行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全面提升重点作物生产全机械化水平。

一、全力抓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突破种植机械化“瓶颈”和收获机械化薄弱环节,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可靠保证。

水稻是开原市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生产在开原市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以来,开原市水稻生产主要是以人畜力为主,由于水稻生长发育环境和技术措施复杂,耕作栽培制度最细,生产环节和用工量最多,季节性最强,劳动强度最大,改变水稻生产“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的传统生产方式,一直是广大稻农的迫切愿望,尤其是在农村劳动力加快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形势下,水稻产区季节性劳动力短缺问题已经显现,争劳力、抢农时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开原市把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为农机化工作的“一号工程”来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育插秧和收获两个关键环节的机械化为着力点,以示范基地建设为载体,以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技术创新同示范推广相结合、突出重点和全面推动相结合,逐步完善示范推广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提高了水稻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水平。2011年全市实现水田机耕地面积36.23万亩,机插秧面积16.06万亩,机收获面积35.00万亩,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9.56%。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不仅能改善稻农的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还能有效降低水稻生产成本,提高水田产出率,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

二、着力抓好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玉米是开原市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提高玉米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开原市粮食安全的长期战略目标。2011年开原市玉米田实现机耕地73.5万亩,机播种69.5万亩,机收获12万亩,玉米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4.12%2002年以来,开原市以发展保护性耕作为主题,以抗旱、保墒、培肥地力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突破口,以示范基地建设为载体,以对比试验和技术创新为先导,以实现节本增效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科学规划,严格管理,抓好试点,成片带动,用事实引导和鼓励农民改革传统耕作方式,逐步扩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面积,使这项能有效蓄水保墒、培肥地力、减少水土流失、防治沙尘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机化技术,在开原市得到有效地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2011年实施保护性耕作10万亩,按亩节本增效40元计算,全市保护性耕作将使农民增收节支400万元。

三、大力抓好经济作物生产过程机械化,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条件。

与大田粮食作物效益低相比,经济作物的产出效益较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开原市农业生产重点逐渐由产量型向效益型转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不断提高。但是与大田作物相比,经济作物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普遍较低,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生产的需要。

近年来,开原市在抓好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同时,围绕棚室和蔬菜生产,积极发展田园管理、机械卷帘、微滴灌等设施农业机械,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措施,加大经济作物机耕机种机管的工作力度,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11年共引进推广了园田管理机、挖坑机、打药机、除草机、微滴灌设备等350多台(套),实施经济作物机械整地21.68万亩。

目前,开原市农机作业领域已经开始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由效率型向效益、可持续发展型发展。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综合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上新台阶。

提交人:铁岭市农机局 王辉       责任编辑: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各地农机局: 沈阳  大连  鞍山  抚顺  本溪  丹东  锦州 营口  阜新  辽阳  铁岭  朝阳  盘锦  葫芦岛     
返回首页 | 政策法规 | 管理机构 | 质量监管 | 安全监理 | 农机补贴 | 农机推广 | 农机科技 | 经验交流 | 农机论坛
Copyright © 2009 LIAONINGSHENG NONGYEJIXIEHUA XINXIWANG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辽宁省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地址:沈阳市黄河北大街88-12号 联系电话:024-86518596 、86518601 E-Mail: lnnj@lnnj.gov.cn 辽icp备11011116号
沈安网备21011402000090号  技术支持:沈阳同创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您是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