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听取了北京市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执行情况的汇报,参观考察了现场,专家组对北京市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进行了评审验收。各省代表介绍了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我司产发处介绍了《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年)》的有关情况。
宗锦耀司长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的讲话。宗司长在讲话中全面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的成就,深刻分析了新形势下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战略任务,明确提出了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思路和战略措施。宗司长指出,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一项生态工程和增产工程,始终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最近五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能提高土地有机质和微生物含量,并且具有保水、保墒、保肥的功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去冬今春的特大干旱凸显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抗旱效果。另外,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可以减少作业环节,节约柴油等能源,减少秸秆焚烧和温室气体排放,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最后,宗司长就今后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主攻薄弱环节,加强指导管理,培育发展主体,利用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实施和购机补贴等政策,加快推进保护性耕作等重点工作做了部署。宗司长的讲话,对指导今后一段时期保护性耕作发展的非常重要,我们要认真学习,全面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取得阶段性成果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几年,各地认真组织开展保护性耕作示范和推广,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指导和交流,保护性耕作技术日益完善和成熟,实施面积连年增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突出表现在:
--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作业面积较快增加。截至到2009年,中央财政累计投资2亿元,地方财政投入资金8亿元,带动农民投入26亿元,累计建设256个部级、315个省市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项目共涉及到300多万户。2009年,新增投入1.3亿元,农民自筹资金超过6亿元,项目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面积突破5300万亩,机械化免耕播种面积达到1.3亿亩,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面积达到2.5亿亩(加上非项目区全国实施面积合计3.2亿亩),分别比去年增加23%、3.1%、25%。
--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作业质量明显提高。为提高保护性耕作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各地采取引进试验、消化吸收、革新改造、示范推广、创新提高等途径和办法,科学调整农机装备结构,提升装备水平,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同时,各地充分发挥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带动效应,积极引导农民购买保护性耕作机具,2009年全国保护性耕作项目区新增免耕播种机6.3万台/套,新增5.47万台/套。目前,全国保护性耕作项目区累计拥有免耕播种机达29.8万台/套,拥有其它保护性耕作机具47.54台/套,分别比去年增加26.7%和13%。
--技术推广不断深入,农民需求日趋旺盛。各地紧紧围绕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技术、关键机具、关键环节,不断完善技术路线、技术模式,设立新技术示范项目,强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因作业质量引起的农作物产量不稳定等突出问题。大力开展宣传培训,通过培训班、现场演示会、机具发放会等多种形式和方式进行广泛宣传,普及保护性耕作知识,提高农民对保护性耕作的认识,提高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2009年,全国共举办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班1.67万次,累计培训技术人员达55万人次,培训农民超过400万人次;举办机具演示会7299次,印发宣传资料5135万份,利用媒体宣传3.17万次。尤其是今年,在遭受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旱灾的情况下,保护性耕作在防御和提高抗旱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旱增产效果明显,农民的认知程度普遍提高。
--社会经济效益明显,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保护性耕作的实施,降低了作业成本,增强了地力,减轻了水土侵蚀,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为实现粮食连年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据测算,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相比,一季作物可减少作业工序,省工5~8个/亩,节省柴油约3.2公升/亩,节水35~65立方米/亩,减少化肥投入量10%左右,增产5%~15%,综合经济效益达60-80元/亩。按2002-2009年8年累计实施保护性耕作2.5亿亩计算,可为农民节本增效150-200亿元。
--规模化推进取得新突破,示范推广取得阶段性成果。2006年以来,北京市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都市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全面启动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经过三年的努力,新增保护性耕作面积137万亩,粮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水平达到90%以上,新增各类保护性耕作机具3803台,北京市率先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市,为规模化推进保护性耕作树立了典范。经专家组验收,项目达到了预期效果,粮食产量略有增加,作业成本降低65元/亩,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抗旱保墒效果显著,农田扬尘减少60%以上,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取得了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在此,我代表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向北京市农业局以及所有项目承担单位表示热烈祝贺!希望北京市农业局再接再厉,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完善优化技术模式,巩固扩大项目成果,逐步提高标准化、规范化程度,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中做出更大贡献。
总体上看,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项目在北方旱作地区的实施,已经形成了比较科学的区域技术模式,开发出了一批先进适用的专用机具,积累了丰富的技术推广经验。但是,目前我国保护性耕作正处于大面积推广的起步阶段,推广面积小,发展还不平衡,制约因素还很多。一是保护性耕作认识方面的问题,改变传统种植习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保护性耕作推广涉及的领域多,内容比较复杂,农民接受起来难度比较大;二是基层推广技术力量薄弱,技术创新和支撑体系不够完善,技术指导不规范,增产效果还不十分明显,影响农民的积极性;三是部分免耕播种机性能与质量还不能满足生产实际的要求,大型机具少,售后